close

Spohr_15  

 

18131815年,史博應邀前往維也納擔任劇院指揮,並且與貝多芬持續維持友善密切的往來。18171819年,他又接著轉往法蘭克福出任歌劇總監,因此有機會讓自己所寫的歌劇得到上演的機會。第一齣推出的是《佛斯特》(Faust),這部歌劇之前原本想在維也納推出,卻不幸遭到拒絕的命運。

史爾還是世界上最早使用指揮棒的指揮之一。指揮棒是目前已是多數指揮者上台演出的必備物品,因為它幫助增加指揮的表現力,並發揮如同節拍器等許多作用。指揮棒最理想者的條件為:木質、質輕、有韌性、棒體直透,一般為白色。指揮棒最早出現於1594年,但當時的指揮棒比較長,像是一支打磨光滑的木製手杖,為修女謳歌時所使用的器具。今天較常用的小棒,則是1820年才出現,也就是由史博改良後引進管弦樂團指揮台。在此之前,指揮家並不允許使用指揮棒演出,甚至指揮者的角色也有點模糊不清。

Spohr_16  

根據史博自己的回憶指出,當他在倫敦首度以指揮棒指揮樂團演出時,破天荒的舉動就曾造成極大的的轟動。他說:我應邀指揮倫敦愛樂演出時,當時的習慣是還有一位鋼琴家坐在樂團側邊的鋼琴旁,目的不是演奏,而是由他看著樂譜,不時彈幾個音,給樂團一些必要的提示。樂團真正的指揮,其實是首席小提琴手,他負責掌握節拍,整個樂團必須注視著他的琴弓起落,緊隨著他的節奏。這樣的效果當然很糟糕,因為樂團編制龐大,彼此的座位間隔相當地遠,很難看清首席小提琴手的拉奏,於是很難有整齊畫一的演奏效果。即使倫敦愛樂的樂手獨奏水準很高,但整體效果顯然遠比德國樂團來得低落。於是,我決定進行修正。幸運的是排練當天早上,坐在鋼琴旁的是舊識斐迪南德‧里斯(
Ferdinand Ries),他很樂意將樂譜交給我,對於演練過程也不加以干預。於是我帶著樂譜站上面對樂團的指揮台,從上衣口袋掏出一根指揮棒,比出一個「開始」的手勢。這個舉動讓幾位樂團的首席樂手心生警惕,提出抗議,但是我請求他們至少讓我有個嘗試的機會,他們也同意了。排練的曲目我很熟悉,我在德國已指揮過多次,因此我以果斷的手勢點出極奏,提示樂器進入的時間點,這種每位樂手都可看見的精確指揮,讓樂團更專心也更具信心。在第一樂章結束的片刻,整個樂團為整體和諧音效所震動,全體同意以這種嶄新的方式在晚上演出。當晚,觀眾也被這種前所未見的方式嚇了一跳,開始竊竊私語,但當樂音一起,樂團以不同以往的力度與精確度奏出大家耳熟能詳的交響曲時,立即讓大家耳目一新,第一樂章甫結束,觀眾席爆發出如雷的掌聲,表達出他們的讚許。用指揮棒進行指揮,獲得關鍵性的勝利,從此,再也沒有人於樂團演奏時出現在鋼琴旁了。

Spohr_12  

★☆★☆★☆
Spohr - Clarinete Concerto N°1
史博:《第一號豎笛協奏曲》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ourstring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