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赫曼尼諾夫的創作有其獨特的藝術特色。他的音樂生涯雖然跨越到20世紀的上半葉,但他基本上仍保留著19世紀歐洲浪漫樂派與俄羅斯民族樂派的風格,特別是柴可夫斯基的音樂傳統,並未隨波逐流,追求更新潮的音樂趨勢。他曾說:「我未曾想過,僅僅為了追求時髦,而改變自己內心經常出現如同舒曼幻想曲般的樂音,因為通過這個樂音,我才能聽聞圍繞在我身旁的世界。」然而,這並不能說拉赫曼尼諾夫落伍、保守或跟不上時代。相反地,他的作品真真切切地將世紀之交,人們面對轉變動盪時不安的思緒情感表露無遺,因此更具有強大無比的時代感。就和柴可夫斯基一樣,拉赫曼尼諾夫將作曲當成內心完全的表白,以此向所有的人訴說衷情,所以他的音樂就突出了悠長旋律的作用,帶著濃得化不開的抒情感。同時,他的作品節奏靈活,和聲濃郁,架構豐厚,配器富有色彩,並帶有鮮明的俄羅斯風采,綜合了俄羅斯民歌、俄國城市浪漫曲和古老宗教歌曲等元素,充滿對俄羅斯大自然的描繪,以及對俄羅斯民族往昔光輝的緬懷,完完全全表達出自己對於俄羅斯的深情。
在拉赫曼尼諾夫所有的創作中,鋼琴作品居於重要地位,鋼琴作品的平穩深沉、旋律優美,在演奏上更是以難度見稱。他和莫斯科音樂學院的同學斯克里亞賓都是卓然有成的鋼琴家,皆深知鋼琴的演奏特性與表現張力。兩個人也都通過自己的演奏和創作,確立了俄羅斯鋼琴學派與俄羅斯鋼琴音樂的地位。不過兩人的基本風格還是不一樣。就拉赫曼尼諾夫來說,他的鋼琴創作既吸取了李斯特的輝煌技巧和蕭邦的詩情畫意,又繼承了格林卡的質樸親切和柴可夫斯基的真情流露。拉赫曼尼諾夫將這一切融入自己的親身經歷與體驗,斐然造就出個人的獨特風格。
拉赫曼尼諾夫(左二)與另位俄國音家梅特納(右二)
拉赫曼尼諾夫(左)與卡通大王華德迪士尼(中)
拉赫曼尼諾夫(中)與俄裔的飛機製造先驅夕考斯基(右)
拉赫曼尼諾夫生平年表 |
|
1873年 |
4月1日出生於俄國諾夫哥羅德附近的奧涅格 |
1882年 |
進入聖彼得堡音樂學院就讀 |
1885年 |
轉往莫斯科拜尼古拉‧茲韋列夫為師 |
1886年 |
認識柴可夫斯基 |
1887年 |
進入莫斯科音樂學院就讀 |
1891年 |
完成《第一號鋼琴協奏曲》 |
1892年 |
由莫斯科音樂院畢業,獲頒音樂學院的「大金質獎章」 |
1897年 |
《第一號交響曲》首演失利,導致身心受創罹患精神耗弱 |
1899年 |
前往倫敦舉行個人作品音樂會 |
1901年 |
接受達爾博士催眠療法使病情康復 |
1902年 |
與表妹娜塔莉雅.薩提娜在莫斯科結婚 |
1904年 |
出任莫斯科大劇院指揮 |
1906年 |
遭解除莫斯科大劇院指揮職務,前往義大利散心 |
1909年 |
在紐約首演同年創作的《第三號鋼琴協奏曲》 |
1917年 |
因俄國革命出國訪問,展開流亡生涯並定居瑞士 |
1926年 |
發表《第四號鋼琴協奏曲》 |
1934年 |
發表《帕格尼尼主題狂想曲》 |
1935年 |
舉家遷移美國定居 |
1943年 |
於田納西大學演奏會中不支倒地,送回洛杉磯家中後病逝 |
葉孟儒 鋼琴/台北愛樂管弦樂團 拉赫曼尼諾夫《第三號鋼琴協奏曲》
Rachmaninov Piano Concerto No.3, Mov.1 (1/6) - Andrei Yeh
I
II
III
IV
V
V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