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立志成為音樂家之後,舒曼先是以自己最喜愛的鋼琴來作曲而起步,一開始的前23部作品全部都是鋼琴獨奏曲,但隨著他的才華日漸顯露後,作品也擴展到其他音樂體裁,最後除了歌劇(僅有一部作品)之外,舒曼在所有的音樂形式上都獲得極大的成就。
舒曼的音樂看似矜持內斂,實際上卻正好相反,經常可在不經意中發現其作品中的豐厚內涵,且不失厚重而饒富詩意,為人們帶來一絲溫馨與親密的感受。對舒曼來說,音樂不僅是取悅人們的表現形式,還是一門神秘無比的藝術,即使在個人的生命告終之後,音樂還是會無限延續下去。所以舒曼的音樂充滿浪漫主義色彩,他的樂思在品味、想像力與精鍊等方面都是獨一無二的。
身為一個當代著名的音樂評論家,舒曼知識淵博,認真盡責,思想開放,文采斐然。更重要的是,他絕對是前所未見最慷慨的評論者,只要發現哪位音樂家擁有天才的跡象或巨星的光芒,他就會毫無保留地隨時誇讚他們,因此被他提攜過的作曲家不勝枚舉。但對於在音樂中表現出虛偽做作與自命不凡的不良作風,舒曼也一定毫不留情地力加批判。舒曼對此早有自我期許,他寫道:「評論家必須走在時代的前端,手持武器隨時準備好為未來而戰。」就這一點來說,舒曼一生堅守這個信條,他的心靈、他的正直與他的音樂都流傳千古,始終如一。
舒曼生平年表 |
|
1810年 |
6月8日出生在德國薩克森茨維考鎮 |
1816年 |
開時學習鋼琴 |
1826年 |
父親去世 |
1828年 |
奉母命進入萊比錫大學法律系 |
1829年 |
追隨威克學習鋼琴 |
1830年 |
棄法律改學音樂,住進威克的萊比錫家中 |
1831年 |
出版第一號作品《雅貝克變奏曲》 |
1832年 |
強迫性練習鋼琴導致手指受傷,不得不放棄成為演奏家的想法 |
1834年 |
創辦《新音樂報》,開始前後10年的主編工作 |
1835年 |
與貴族千金愛娜斯汀‧馮‧弗利肯的愛情告終 |
1838年 |
完成《兒時情景》鋼琴組曲 |
1840年 |
取得耶拿大學哲學博士學位 |
1841年 |
致力於創作管弦樂曲 |
1842年 |
致力於創作室內樂曲 |
1843年 |
致力於創作合唱曲 |
1844年 |
偕同克拉拉前往俄國巡迴演出 |
1846年 |
克拉拉首演其鋼琴協奏曲 |
1850年 |
親自指揮歌劇《吉諾維娃》在萊比錫首演 |
1852年 |
健康日漸惡化 |
1853年 |
與布拉姆斯結識 |
1854年 |
意圖跳河自殺未果,被送進精神病院 |
1856年 |
7月29日逝世於波昂,享年46歲 |
☆★☆★☆★
羅斯托波維奇演奏/舒曼《a小調大提琴協奏曲》
Rostropovich - Schumann Concerto in A minor, 1st mov
I
II
李雲迪演奏/舒曼《夢幻曲》
Yundi Li - Schumann Traumere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