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Bartok_31  

 

隨著高大宜前赴巴黎,並於回匈牙利時帶回德布西的音樂,巴爾托克與他兩人開始接觸當代新的和聲法,開拓出新視野,巴爾托克此時的音樂也逐漸受到德布西的影響。即使1908年發表的小提琴協奏曲仍然是傳統的交響曲形式,但是同時期所發表的一些鋼琴小品,卻開始呈現嶄新的、屬於巴爾托克自己的音樂語言。這個階段以1910年首演的《第一號弦樂四重奏》為代表作。

 

在巴爾托克的創作當中,六首弦樂四重奏也是不可忽視的重要成就。他從建築當中獲得靈感而發展出來的「拱橋形式」音樂結構,被後來的音樂學者視為是音樂上的「黃金比例」。所謂「拱橋形式」,就是以建築的原理出發來創作,巴爾托克認為,這樣的原則才不會讓曲子的表達張力被削檢或壓抑。而他利用這種「拱橋形式」,自1908年起至1939年,分別寫成的六首弦樂四重奏,更被認為是繼貝多芬之後最重要的弦樂四重奏作品。

 

1909年,年方28歲的巴爾托克與16歲的瑪塔•齊格勒(Márta Ziegler)結婚,次年長子貝拉三世(Béla III)出生。巴爾托克於此後,其音樂地位逐漸在國際間嶄露頭角。但同時間因為心力都放在民間音樂採集,其演出相對未受普遍重視,自1912年起,他即脫離公開音樂演奏生涯長達8年之久,直到1920年才重返舞台,並且成為匈牙利最知名的鋼琴演奏家之一。

Bartok_28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之後,因為戰亂,交通中斷,巴爾托克不得不暫停民謠採集,但也因此有了較多的時間始創作自己的作品。在1914-1916年這段期間,他完成了獨幕芭蕾舞劇《木頭王子》(A fobal faragott Kiralyfi, The Wooden Prince)。這部《木頭王子》在準備的過程中並不順利,一開始由一位匈牙利指揮家負責排練,但當時的樂團、舞者、甚至指揮家本身都無法了解這部作品所要表達的意涵;直到義大利指揮家愛吉斯托‧唐戈(E. Tango)接手,並邀請劇本原作者巴拉茲(B. Balazs)負責舞蹈的排練後,1917521日才於布達佩斯首演獲得空前的成功,巴爾托克知名度更上層樓,此劇也題獻給指揮家唐戈。

 

1920年代以後,巴爾托克已將民謠素材從形式上的運用,轉變成為內在的音樂語言,並融入現代主義與無調性音樂的特色,獨特的風格逐漸成型。各項傑作也紛紛在此時出現,曲類則豐富多彩,舉凡協奏曲、管絃樂、室內樂、鋼琴曲皆已趨於成熟。

 

他同時著手創作第二部芭蕾舞劇《神奇的滿大人》(A Csodalatos Mandarin, The Miraculous Mandarin),原於1923年完成,但因主題的問題且涉及性的描述,未通過審查,經修改仍遭阻擋,遲至1926年才轉往科隆正式首演。在譜寫《神奇的滿大人》時,巴爾托克受到到史特拉汶斯基(生平請參見本部落格20136月音月星)與荀白克(生平請參見本部落格20109月音月星)的音樂,音樂結構漸趨複雜。如兩首於1921-1922年所做的小提琴奏鳴曲。

Bartok_07   

在此同時,巴爾托克受邀到全歐洲演出的機會增加,為了自己的演出所需,巴爾托克接連有作品問世。1923年受邀為布達佩斯建市50週年慶音樂會譜曲,發表《舞蹈組曲》(Tancszvit, Dance Suite),《第一號鋼琴協奏曲》也是這個時期的作品,其特色是利用木琴的堅硬性和它的共鳴原理,讓鋼琴曲發出如同打擊樂般響亮的聲音。他在後來兩首弦樂四重奏中還持續運用這類方法。接連問世的《第二號鋼琴協奏曲》、《第五號弦樂四重奏》、《為弦樂、打擊樂與鋼片琴所寫的合奏曲》與《雙鋼琴與打擊樂奏鳴曲》等作品更趨成熟,和聲更為自然。不過當時因為匈牙利的政治情勢混亂,不少作品都移往瑞士首演。

 

1923年,42歲的巴爾托克與元配瑪塔離婚,改與他19歲的學生後來成為鋼琴家的笛塔‧帕斯托瑞(Ditta Pásztory)再婚,他們在次年生了一個兒子彼得(Péter)。

巴爾托克與笛塔

 Bartok_wife Ditta Pastory Bartok  

★☆★☆★☆

巴爾托克《神奇的滿大人》, 阿巴多指揮演出
Bartok :
The Miraculous Mandarin Suite / Abbado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ourstring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