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步舞曲(Minuet)起源於法國鄉間,據傳源自法國民間的普瓦圖布朗萊舞(Branle de Poitou)。Minuet這個字就是法文「小」的意思,這種舞蹈伴以3/4拍,中庸速度的舞曲,而且要以小小的舞步來優雅地舞動,講究端莊、優雅,因此譯為「小步舞曲」。



因為小步舞曲速度不太快,可以在跳舞時表現各種禮儀,極適合在官式場合與正式舞會上使用,所以從路易十四時代開始,在法國的宮廷中流行開來,後來傳遍歐洲各國的上流社會,搖身一變成為十八世紀歐洲上流社會流行的正式舞蹈。約在1650∼1750年間襲捲並主宰了歐洲貴族的宴會與舞廳,尤以法國、英國最甚。宮廷小步舞採用小步,速度放慢,講究禮儀,極為壯觀。舞蹈者按階級地位高低為序,在過程中常可表演多種經過精心設計的花樣或圖案,並於起舞前向舞伴和觀眾行屈膝禮或鞠躬。基本的地面圖案最初為「8」字形,後為「Z」字形。

小步舞曲最早在1650年左右就出現在音樂作品中,不久就被專業作曲家採用,盧利開始用於組曲中,成為可供選用的一個樂章,它也曾出現在巴哈和韓德爾的序曲中。到了十八世紀後半葉,華根賽爾、史塔密茲、海頓和莫札特等作曲家,把小步舞曲放進交響曲和奏鳴曲中,正式讓小步舞曲脫離了舞蹈功能,成為純粹的音樂作品。在巴洛克時期的許多器樂組曲與芭蕾舞曲更是經常現身,一向是古典奏鳴曲與交響曲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而在貝多芬的音樂中,由於採用更快的速度及喧鬧嬉戲的風格,小步舞曲才逐步由詼諧曲取代。

比較著名的小步舞曲作品,除了包凱里尼的《E大調小步舞曲》之外,還有海頓寫入的奏鳴曲第三樂章,以及貝多芬的《小步舞曲六首》和莫札特的《D大調第十七嬉遊曲》的第三樂章等。

小步舞曲的樂曲組成通常呈複三段式(小步舞曲-中段-小步舞曲),開始的主題在均勻的伴奏音型襯托下,採用繁複的切分音節奏,與起伏跳躍的旋律進行,活潑詼諧,輕盈靈巧。中段(是一個呈對比性的小步舞,亦稱「三聲部」,因為有些法國作曲家將此段寫成三聲部和聲,或只用三個演奏者)由開始的八小節第一主題反覆後,發展到第二主題。頓音演奏法的跳躍感與伴奏間的節奏,增強了輕鬆活潑的氣氛。最後樂曲再度出現第一部分後結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ourstring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