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6年,斯特拉文斯基出於「為了表現崇高的精神,必須使用特別的語言,而不是普通會話」的想法,改用拉丁語創作,推出古代希臘神話歌劇《俄狄浦斯王》。演出時由旁白者將故事告訴聽眾;演唱者一律使用拉丁語;主要角色要像石雕一樣靜立不動;所有合唱隊員也都身著古代服裝戴著假面具肅然而立;伴奏只用絃樂器,全然是完整的一套古人作派。斯拉特文斯基樂此不疲,1928年又寫成一部古代希臘神話清唱劇《阿波羅》,並在首演中親自出馬擔任鋼琴演奏。兩年後,他又根據《聖經》的內容寫出《詩篇交響曲》,再度成為音樂界的話題中心。
1934年,史特拉汶斯基入籍法國。為了紀念這件大事,他隨即創作了《兩架鋼琴協奏曲》,次年11月與兒子合作在巴黎演出。但之後幾年,他並不快樂。妻子卡佳的肺結核越來越嚴重,甚至讓他自己與大女兒盧德米拉(Ludmila)都染上肺結核,導致盧德米拉於1938年病逝,而卡佳也隨即在隔年不治而亡。加上老母親也接著過世,以及希特勒瓜分波蘭和併吞捷克,第二次世界大戰正式爆發,擔心戰爭危害的他,乃於1939年舉家遠渡重洋,搭船前往美國,再次展開流亡的生涯。
初抵美國的史特拉汶斯基,恢復創作的的最初成果是《C調交響曲》和《三樂章交響曲》等作品。在越來越激烈的持續戰火中,他已無法再回歐洲,於是決心定居於好萊塢,並毅然在1945年入籍美國。居住地點與國籍的改變,並沒有改變他的生活方式。他仍然繼續作曲,並到世界各地去指揮他的新作,然而加入美國國籍之後,樂曲中爵士樂的風格越發濃郁,而在作曲上重新開始創作大型作品。當時人們或許曾認為史特拉汶斯基在音樂風貌上與荀白克(參見本部落格2010年9月音月星)學派各據一隅,勢不兩立,但多變而不固守一處的史特拉文斯基竟又開始研究十二音列,並尤其看重荀白克弟子魏本的音樂實踐。1950年代初,史特拉汶斯基開始運用十二音列技法來創作,此後有許多作品,都反映出他在這一面向上的新興趣。
史特拉汶斯基經常穿著顏色鮮豔的背心,別上奇特的蝴蝶領結,講究生活品味,看起來像個紈夸子弟。雖然很愛打扮自己,看起來好像有點錢,但卻非常的吝嗇。有次某位牧師知道他是個名人,就向他募捐,史特拉汶斯基看著他回答說道:「我也許有錢,但也貪財」。
個子不高的他,長得清瘦,脾氣不好,很容易發怒,看起來就難以親近,但是他熱愛整齊、秩序和準確。他寫起譜來不像大半作曲家那樣龍飛鳳舞,反而是以精密的工具整齊的繪出每一個音符和音樂線條,讓他的作品成果,看起來就像是一幅工整美麗的圖案。
從史特拉汶斯基的作息與生活習性來看,他根本上是一位嚴以律己的工作狂。日常生活中的每件事情,都得安排得有條不紊:早上按時做健身操,中間工作12個小時,然後下盤中國象棋算是休息。一位朋友曾這樣描繪史特拉汶斯基的工作室:「書桌很像外科醫生的器械檯,各種不同顏色的墨水瓶都按一定的位置排列好。旁邊還有各種各樣大小不同的橡皮、各種尺子、去墨水的褪色靈、各種鉛筆、小刀,不消說,還少不了史特拉汶斯基發明用來繪製五線譜的一種帶輪小工具。各色的墨水在譜紙上都有固定的用途:一種用來寫音符;另一種寫第一行歌詞;第三種寫第二行歌詞;再有幾種寫各種標題;此外,還有一種專門用來寫譜中的說明文字。小節線是用尺子畫的,所有出錯的地方都要用一種鋼制的工具仔細去掉。」
1960年代之後,史特拉汶斯基的作品逐漸減少。他在1962年9月21日返蘇聯小住,受到英雄式的歡迎。年老衰弱而歸來的英雄,手裏揮舞的仍是指揮棒,在闊別祖國48年之後,蘇聯政府邀請重返故土的他在莫斯科指揮兩場音樂會。在他的內心,始終自認為是一個俄羅斯人,此從他終生保持著東正教信仰,也可看出端倪。
這一年,也是史特拉汶斯基在80歲大壽,長命的他得到舉世的祝賀與慶祝。包括應甘迺迪總統邀請訪問白宮,獲得來自世界各地音樂組織的榮譽獎項,以及和紐約愛樂交響樂團在林肯藝術中心舉行了十天的史特拉汶斯基音樂節演奏會。
1970年,由於健康原因,史特拉汶斯基回到紐約。1971年4月6日,斯特拉文斯基在美國逝世,享年89歲。根據他的遺囑,歸葬於威尼斯的狄亞基雷夫墓地之旁,與這位當年引他走向成功之路的好友與合夥人長眠在一起。
★☆★☆★☆
Stravinsky
史特拉汶斯基:《彼得魯什卡》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