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帕格尼尼(義大利小提琴家與作曲家)之後的各國小提琴家之中,韋尼奧夫斯基可說是最頂尖,也最接近帕格尼尼歷史地位的一個音樂家。韋尼奧夫斯基的演奏技藝結合了法國學派的技巧以及斯拉夫民族特有的氣質。他不僅能輕鬆地展現過人的炫技,更能輕易地讓聽眾當場感動的淚流滿面。他習慣以強烈的抖音(Vibrato)來加強他優美動人且富有情感的音質。好友魯賓斯坦不吝地稱讚他無庸置疑是「當代最偉大的小提琴家」。
韋尼奧夫斯基的握弓方式與當時小提琴家的習慣大不相同,他通常會將右手肘抬得相當高,並且利用食指第二關節以上的部分壓緊琴弓。後來許多小提琴家也採用此種方式,尤其是俄國學派。此種持弓方法被稱為「維尼亞夫斯基持弓法」(有時也被稱為「俄羅斯持弓法」);維尼亞夫斯基也教導他的學生運用這種持弓法,就可輕鬆地演奏出塔蒂尼的名曲《魔鬼的顫音》。
在作曲方面,韋尼奧夫斯基總結了自帕格尼尼之後所發展出來的各種嶄新技法,並融入浪漫思想及斯拉夫民族色彩。從他的馬厝卡舞曲及波蘭舞曲便可證明他天性中所深具的波蘭民族主義思維。他最重要的作品是二首小提琴協奏曲,另外在練習曲的創作上,他的作品也可說是僅次於帕格尼尼的24首奇想曲而最富有音樂性與挑戰性的小提琴練習曲了。
韋尼奧夫斯基生平年表 |
|
1835年 |
7月10日生於生於波蘭盧林布 |
1840年 |
5歲開始隨母親學習小提琴 |
1843年 |
進入巴黎音樂院 |
1846年 |
榮獲金獎自巴黎音樂學院畢業 |
1847年 |
完成並出版第一部作品Grand Caprice Fantastique |
1848年 |
與弟弟鋼琴家約瑟夫一同舉行巡迴演出 |
1851到1853年 |
與弟弟約瑟夫一起舉行了超過200場的音樂會 |
1858年 |
與作曲家兼鋼琴家魯賓斯坦在巴黎合作演出 |
1860年 |
舉家遷往聖彼得堡,擔任宮廷獨奏家與宮廷音樂教師 |
1862年 |
出任聖彼得堡音樂學院的小提琴教授,並負責指揮交響樂團和弦樂四重奏 |
1872到1874年 |
抵達北美洲進行巡迴演出兩年 |
1875 年 |
接受布魯塞爾皇家音樂院的聘書擔任小提琴教授 |
1879年 |
4月於奧德薩舉行音樂會結束之後緊急送醫入院救護 |
1880年 |
2月14日梅克夫人將韋尼奧夫斯基接回家中給予妥善的醫療照護 3月31日因為心臟病而辭世 |
科爾曼演出韋尼奧夫斯基《第2號小提琴協奏曲》
H. Wieniawski 2nd violin concerto Op.22 in d-minor, 1st movement FCO Koelman / Gethin
H. Wieniawski violin concerto Op.22 d-minor 3rd mov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