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終擁護俄羅斯民族音樂的巴拉基雷夫,其大部分作品為風俗性或標題性的交響音樂,像著名的交響詩《在捷克》和《塔瑪拉》等,都明強烈地表現出民族性,具有畫面性和史詩性特徵,形象的對比多於戲劇性衝突,變奏的手法多於奏鳴曲型式原則的運用,而這些都和民間歌曲創作的特點密切相關。
巴拉基列夫有很多作品都需要高超的演奏技巧。但由於缺乏更正規的音樂教育,巴拉基雷夫的音樂才華顯得有些散亂。在不少作品中難以表達出內涵,也似乎缺少更深層次的俄羅斯精神的表達。儘管他的作品旋律一貫優美而充滿深情,可是又太過於誇張,以致當時就對他的作品評價並不高。所以,他很快就被人忘卻了。但從他的作品中,我們知道他確實引領了俄羅斯音樂的未來發展,因為繼起的音樂家如斯克里亞賓、拉赫曼尼諾夫等,都與他的音樂有某種連結。
不可否認的是,巴拉基雷夫和他所帶領的「俄國五人團」,是19世紀俄羅斯音樂的重要成分。如果沒有他,俄國音樂的發展勢必完全不同,因此,巴拉基雷夫應該在俄羅斯音樂史上佔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巴拉基雷夫生平年表 |
|
1837年 |
1月2日出生於俄國的下諾夫哥羅德 |
1841年 |
隨母親學習鋼琴彈奏 |
1846年 |
被母親帶往莫斯科,師從亞歷山大‧久彪克學習音樂 |
1851年 |
結識音樂評論家亞歷山大‧烏雷貝舍夫 |
1853年 |
進入喀山大學攻讀數學 |
1855年 |
從喀山大學畢業 |
1856年 |
首次在音樂會上擔綱鋼琴獨奏 |
1857年 |
認識穆索斯基 |
1858年 |
至沙皇御前鋼琴獨奏獻演貝多芬《皇帝協奏曲》 |
1861年 |
與林姆斯基-高沙可夫結識 |
1862年 |
包羅定加入其團體,「俄國五人團」成形 |
1866年 |
應邀前往布拉格安排葛令卡的歌劇演出 |
1867年 |
接任安東‧魯賓斯坦的俄羅斯音樂協會主席職務 |
1868年 |
繼任免費音樂學校的校長 |
1870年 |
俄羅斯音樂協會主席的職務未獲續聘 |
1871年 |
開始出現精神病症狀 |
1872年 |
到華沙鐵路線工作,徹底脫離音樂界 |
1874年 |
免費音樂學校校長由林姆斯基-高沙可夫接任 |
1876年 |
開始恢復音樂創作與演出工作 |
1882年 |
重新就任免費音樂學校校長 |
1883年 |
出任帝國教堂的音樂總監 |
1884年 |
辭去了所有職務,但仍持續創作 |
1910年 |
5月29日因感冒引發重病而逝世,享年73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