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可夫斯基是不是俄國有史以來最偉大的音樂家,或許還有討論的餘地,但他是最受歡迎的俄國作曲家,應當是無人可以質疑的事實。
柴可夫斯基一生的創作極為豐富,不但作品數量龐大,而且各種體裁的音樂形式都齊備,包括交響曲、歌劇、芭雷舞劇、協奏曲、音樂會序曲、室內樂與聲樂等。就以目前大家仍然常在各種場合欣賞到的樂曲來說,信手拈來就有十一齣歌劇中的二齣,六部交響曲的其中後三首,三首協奏曲(鋼琴、小提琴及為大提琴 作的《洛可可主題變奏曲》),三齣芭蕾舞劇以及十多首序曲、幻想曲、室內樂等管絃樂作品。
在音樂創作上,柴可夫斯基由於其濃厚的學院背景,在近代俄國音樂家中被公認是較傾向傳統歐洲風格的大師。他也確實很重視樂理與架構等傳統,比如他崇拜莫扎特,對音樂的旋律性極為重視,因此曾模仿莫札特的風格創作出一部管弦樂組曲(Suite No. 4 in G major, "Mozartiana", Op. 61)。
但柴可夫斯基也不是個僅注重框架的純粹形式主義者,他與強調俄羅斯民歌的「俄國五人團」之間的歧異,並不能單純視為外來的西方音樂與本土的民族音樂之爭,而是嚴謹的結構與鬆散的音符之間的差別。較正確的看法,應將柴可夫斯基當成俄國第一位用國際音樂語言表達,卻又不失民族特色的作曲家。民族元素在他的音樂中不是無關緊要的佐料,也不是刻意充填進去的成分,而是他內在性格的顯現。他的作品擁有一種僅屬於俄羅斯獨有的氣質,儘管沒有刻意的彰顯,卻怎麼抹也抹不去。
誠如史特拉汶斯基所言:「柴可夫斯基的音樂,比那些長久以來輕易被貼上俄羅斯標籤的音樂,更具深厚的俄羅斯風格,就像普希金的詩作與葛林卡的歌曲一樣,他雖未在其中植入俄羅斯農民的靈魂,卻不自覺從我們民族中吸取真實的養分。」或許這才是真實的柴可夫斯基。
柴可夫斯基生平年表 |
|
1840年 |
5月7日誕生在俄國的金屬工業城沃金斯克 |
1844年 |
在母親的教導下在家學鋼琴彈奏 |
1850年 |
進入皇家法律學校就讀 |
1855年 |
跟隨昆德林格學習鋼琴和作曲理論 |
1859年 |
從法律學校畢業,進入俄國司法部擔任辦事員 |
1861年 |
離開司法部 |
1862年 |
隨乍列姆巴進入聖彼得堡音樂學院就讀 |
1865年 |
自音樂學院畢業,其創作的清唱劇獲得學院的銀牌獎 |
1868年 |
認識巴拉基列夫,與「五人團」時有往來 |
1869年 |
愛上比利時女高音狄希莉‧雅朵,終無結果 |
1871年 |
編寫《和聲學的實踐之研究入門》 |
1874年 |
前往義大利旅行 |
1876年 |
完成芭蕾舞劇《天鵝湖》 |
1877年 |
與學生安東妮雅‧米露可娃結婚,但以悲劇收場,在精神幾近崩潰下逃回聖彼得堡 |
1878年 |
離開莫斯科音樂學院教職,前往南歐旅遊 |
1881年 |
以《一位偉大藝術家的回憶》鋼琴三重奏悼念尼古拉‧魯賓斯坦 |
1885年 |
任俄羅斯音樂協會莫斯科分會會長 |
1887年 |
應邀到歐洲各國旅行演出,獲得更大的成功 |
1889年 |
完成芭雷舞劇《睡美人》 |
1890年 |
梅克夫人中斷持續13年的資助,宣稱自己已經破產 |
1891年 |
應邀前往紐約參加大都會音樂廳開幕與慶祝活動,並在美國旅遊演出 |
1892年 |
完成芭雷音樂《胡桃鉗》 |
1893年 |
完成第六號交響曲《悲愴》並親自在聖彼得堡指揮首演 不慎喝生水染上霍亂,於11月6日逝世,享年53歲 |
☆★☆★☆★
柴可夫斯基《第一號鋼琴協奏曲》- 阿格麗西演出
Tchaikovsky : Piano Concerto No.1 - Argerich
柴可夫斯基《1812序曲》
Tchaikovsky : 1812 Overture
I
I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