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華格納之前,人們普遍認為德語不夠雅緻,因此德國宮廷內外盛行的是義大利與法國的歌劇,所著重的是華麗的音樂技巧,至於戲劇的內容則予以漠視。惟隨著民族國家思想興起,民族傳統精神風起雲湧,在音樂和歌劇等創作上,德國也逐漸發展出企圖超越義大利和法國窠臼的獨特風格作品,而無疑的,華格納就是其中集大成的民族歌劇奠基人。
華格納多才多藝,可說集詩人、劇作家、指揮家、作曲家、音樂理論家及作家於一身,且一生廣泛接觸過許多不同的思想,在青年時期,主要傾向於「大德意志思想」,且受到費爾巴哈和巴庫寧的影響,寫過許多狂熱激進的文章,甚至參加德勒斯登的革命運動;但革命失敗以後,華格納接納了叔本華的悲觀主義論以及尼采的超人論;到了中年,又轉而受到戈比諾的雅利安種族主義論的影響;及至晚年,則薰陶在宗教神秘思想的氛圍中。
在華格納最重要的哲學與美學著作《歌劇與戲劇》中,曾詳細闡述其創作思維。他的劇作靈感主要源自德國古代文學著作和傳奇故事,劇本結構嚴謹,經常表現的主題是靈魂的超脫、淨化和自我犧牲的精神。他所提倡的「樂劇」重視戲劇因素,親手編寫劇本及台詞,推翻過去歌劇僅偏重音樂表現的舊有型態,推出音樂與戲劇兩者並重的歌劇新型式,因此他的歌劇規模宏大,結構完整,音樂與戲劇、舞台和詩詞等都能緊密契合,將各種藝術精準的完整呈現,使得歌劇從此之後有了翻天覆地的變革,也讓歌劇更受當代乃至現代人們的熱愛。因之,華格納被尊稱為「戲劇之王」可說是名符其實了。
華格納生平年表 |
|
1813年 |
5月22日出生於德國萊比錫 |
1814年 |
舉家遷往德勒斯登 |
1827年 |
完成5幕悲劇作品《洛伊巴爾德與阿德萊達》 |
1827年 |
聽聞貝多芬《第九交響曲》和歌劇《費黛里奧》後立志成為作曲家 |
1831年 |
進入萊比錫大學修習哲學,未久慘遭退學 |
1832年 |
完成C大調交響曲,前往維也納鍛羽而歸 |
1834年 |
應聘擔任馬格德堡一家劇院的音樂監督 |
1836年 |
與女演員克莉斯汀‧敏娜‧普拉納結婚 |
1837年 |
應聘前往俄國里加擔任當地歌劇院的指揮 |
1839年 |
偕同妻子搭船前往英國,旋即再赴巴黎尋求發展 |
1842年 |
返回德國,歌劇《黎恩濟》於德勒斯登首演 |
1843年 |
歌劇《漂泊的荷蘭人》在德勒斯登演出 |
1849年 |
因參與革命遭到通緝,逃往瑞士蘇黎士定居 |
1852年 |
與金主韋森東克夫婦結識成為好友 |
1858年 |
伴同妻子遷往威尼斯居住 |
1859年 |
離開威尼斯,前往巴黎 |
1861年 |
通緝令撤銷,返德國定居於威斯巴登的拜德里希鎮 |
1862年 |
妻子敏娜與華格納分居 |
1864年 |
再度前往瑞士躲債 |
1865年 |
與畢羅之妻柯西瑪暗通款曲,生下女兒 |
1867年 |
華格納離開慕尼黑,前往日內瓦定居,並與柯西瑪生下次女 |
1870年 |
法院判准畢羅的離婚申請,華格納即與柯西瑪結婚 |
1872年 |
親自規劃的新劇院於拜魯特破土 |
1874年 |
華格納全家遷居到拜魯特,就近掌握新劇院的興建進度 |
1876年 |
拜魯特劇院落成,上演《尼伯龍的指環》,舉行第一屆拜魯特音樂節 |
1881年 |
赴柏林參加《諸神的黃昏》公演,突因心臟病發而退場 |
1882年 |
重返第二屆拜魯特音樂節,參加並指揮《帕西法爾》公演 |
1883年 |
2月13日逝世於威尼斯,歸葬拜魯特自宅,享年70歲 |
☆★☆★☆★
華格納《諸神的黃昏》
Wagner : Götterdämmerung Final
華格納《齊德弗里格牧歌》
Wagner : Siegfried Idyll
華格納《婚禮進行曲》
Wagner : Bridal Chorus (Here Comes the Bri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