亨德密特可說是音樂家中的音樂家,他擁有接近完美的音樂理論概念,是專業的小提琴家與中提琴家,也是個優秀的鋼琴演奏家。實際上他還會演奏管弦樂團中的幾乎每一項樂器,如果他自認對哪一項樂器不熟悉,他馬上會廢寢忘食地耗費一個禮拜以上的時間去摸索和練習,直到能完全掌握為止。同時他更是傑出的音樂學家,光禿禿的腦袋中裝滿了大量的音樂知識,使用極為精巧的方法來進行作曲工作。
相對於新古典主義音樂,亨德密特所代表的是一種創新的巴洛克風格音樂,他喜歡運用古老的音樂典範形式-賦格、奏鳴曲和組曲等,而且就像巴洛克時代的音樂前輩一般,在有限的生命中創作出龐大數量的作品。在音樂理念上,亨德密特基本上是持反對浪漫主義的態度,他的音樂創作植基於從巴哈到貝多芬的偉大德國傳統上,即使在年輕時,他曾是激進的急先鋒,創作過一系列生硬又不協調的音樂作品,讓普羅大眾難以親近,但他的天賦馬上在很短時間內就獲得音樂界的肯定。亨德密特爐火純青的創作技法,讓同時期的音樂專業人士嘆為觀止,因此如果說他是20世紀最偉大的音樂技巧大師,實在一點也不為過。
但是在表現高超技法的同時,與眾不同的亨德密特還秉持著一個強烈的心願,就是要讓自己的音樂不僅滿足專業音樂家,也能讓業餘的音樂愛好者投入演奏,所以他積極倡導「實用音樂」,並且全心創作出一系列的樂曲,包括獨奏與合奏的各種樂器作品,即使這些實用音樂作品不見得部部都是令人激賞的傑作,但其所代表的意義,是一位音樂家對於音樂普及化與藝術大眾化的真心關注,光僅這一點來說,亨德密特的實際貢獻就遠遠超過許多唯利是圖的音樂大師了。
亨德密特生平年表 |
|
1895年 |
11月16日出生於德國法蘭克福附近小鎮哈瑙 |
1901年 |
6歲時開始學習小提琴 |
1906年 |
11歲時開始在劇場、咖啡館、舞廳等處為樂隊進行伴奏 |
1907年 |
師從法蘭克福音樂學院的教授黑格納習琴 |
1908年 |
轉入法蘭克福音樂學院小提琴教授阿道夫‧雷布納門下習琴 |
1909年 |
進入法蘭克福音樂學院接受音樂教育 |
1914年 |
從法蘭克福音樂學院畢業,受聘到法蘭克福歌劇院樂團擔任第二小提琴手 |
1917年 |
1917年被徵召入伍被編入帝國陸軍的某個團級軍樂隊中服役 |
1919年 |
重新回到法蘭克福歌劇院樂團擔任第一小提琴手 |
1921年 |
加入阿瑪弦樂四重奏樂團擔任中提琴手 |
1922年 |
獨幕歌劇《努施-努希》在法蘭克福首演 |
1923年 |
辭去法蘭克福歌劇院第一小提琴手,專心於阿瑪弦樂四重奏樂團的巡迴演奏 |
1924年 |
與指揮家路德維希‧羅騰貝格的女兒格特魯德結婚 |
1926年 |
創作《卡迪拉克》四幕歌劇 |
1927年 |
受聘擔任柏林高等音樂學校的作曲教授 |
1929年 |
解散阿瑪弦樂四重奏樂團,於10月間初次到訪英國 |
1930年 |
前往倫敦在考陶爾德-薩金特音樂會演奏《中提琴協奏曲》 |
1933年 |
創作《畫家馬蒂斯》但遭到納粹禁演 |
1935年 |
前往土耳其受聘於安卡拉音樂學院任教 |
1937年 |
辭去柏林高等音樂學校的教授職務,啟程前往紐約散心 |
1938年 |
《畫家馬蒂斯》在蘇黎世搬上舞臺演出 |
1940年 |
前往美國應聘擔任耶魯大學音樂理論訪問教授 |
1945年 |
加入美國籍成為美國公民 |
1947年 |
訪問義大利、荷蘭、比利時、英國、德國、奧地利和瑞士等國 |
1949年 |
回到柏林高等音樂學校講學 |
1951年 |
接受蘇黎世大學教職,開始在大西洋兩岸之間穿梭教學 |
1953年 |
辭去耶魯大學教職,搬回歐洲定居於瑞士沃韋附近的小鎮 |
1963年 |
12月28日於法蘭克福病逝 |
☆★☆★☆★
Heckelphone Trio by Paul Hindemith
I
II
Hindemith Fantasie Sonata for Viola and Piano op.11/4
I
I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