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運之神的決定向來出人意表,沒能順利進入米蘭音樂學院的威爾第,反而因此擺脫學院派的束縛,在歌劇大受歡迎的年代,於而立之年就已嶄露頭角,聲名遠播,成為全世界最受歡迎的歌劇作曲家之一。
即使在年輕時就事業已成,攀上頂峰,但是他從來都不是一個矯情造作的人,他對自己應得的報酬絕不客氣,而且也從未將自己裝扮成一個有學問的音樂名家。相反地,他認為自己來自民間,作品反映的是普羅大眾的喜好,因此,他在任何時刻,都宣稱自己只是個實用主義者而已。
對於自己,他從來不多談,對於過於熱烈的歡迎與歌頌更是敬謝不敏,屢屢在歡迎他的人群中遁逃,對於出版社多次邀請他撰寫自傳的計畫,他一貫冷漠地回拒:「我不答應寫回憶錄,絕不!」
即使他很少提到他自己,但根據他1869年時給朋友的一封信中所言:「在我的住處幾乎沒有什麼樂譜之類的東西,我從來也沒上過音樂圖書館查對資料,也未曾應出版社之邀修改過任何一首樂曲。我對某些優秀的當代音樂作品雖然有不錯的理解,但不是通過研究它們的樂理或音符,而是在某些時刻偶然在劇院中聽到它們之後才瞭解。因此,我得重申,在從古到今的作曲家中,我肯定是最不博學的那一個。」
不故弄玄虛,率直而真實,這就是威爾第,一個只願用音樂作品來表達自己的大音樂家。
威爾第生平年表 |
|
1813年 |
10月10日出生於義大利布塞托附近的小鎮 |
1820年 |
跟隨聖米卡爾教堂的管風琴師拜斯特洛基學風琴 |
1825年 |
在布塞托的市立音樂學校跟隨普羅維西學音樂 |
1829年 |
當了普羅維西的助手,在布塞托音樂學校教書,抄譜、寫曲 |
1832年 |
投考米蘭音樂學院被拒絕入學,繼續留在米蘭師從拉維納學習音樂 |
1834年 |
回到故鄉布塞托,擔任風琴師及合唱團指揮 |
1836年 |
娶了巴雷奇的女兒瑪格麗特為妻 |
1939年 |
創作的歌劇《奧爾托》在米蘭史卡拉歌劇院上演 |
1842年 |
劇作《納布果》首演獲得巨大的成功,奠立其名望 |
1843年 |
推出新劇《倫巴底人》再次獲得成功 |
1844年 |
再推出新劇《艾爾納尼》仍受到歡迎 |
1847-49年 |
前往巴黎 |
1851年 |
完成《弄臣》,躋身入世界名劇作家之林 |
1853年 |
推出兩齣鉅作《吟遊詩人》和《茶花女》 |
1859年 |
與第二任妻子裘瑟賓娜正式結婚 |
1961-65年 |
出任義大利統一後的首屆國會議員 |
1867年 |
劇作《唐卡洛斯》在巴黎首演 |
1871年 |
傑作《阿伊達》於開羅首演 |
1874年 |
進入上議院擔任上議員,作品《安魂曲》在米蘭大教堂舉行首演 |
1887年 |
劇作《奧賽羅》於米蘭首演 |
1893年 |
喜歌劇《法爾斯塔夫》於米蘭首演 |
1901年 |
1月27日以89歲高齡在米蘭與世長辭 |
☆★☆★☆★
威爾第《安魂曲》
Dies irae, Verdi: Requiem. Zubin Meta
威爾第《弄臣》之四重唱
Verdi: Rigoletto, quartet
威爾第《茶花女》之《乾杯之歌》四重唱
Verdi: Traviata, Libiamo, quart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