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10/31 ~ 2008/11/2

國立臺灣戲曲學院京劇團
台北愛樂管弦樂團
國家戲劇院 ( 台北市中山南路21-1 )

 

扇底桃花飄落盡,一回惆悵一回思。

以蒼涼寫就華美,以孤絕言說浪漫
藉兒女離合之情,抒時代興亡之感
一則完美融合詞情、聲情、舞容
深邃、淒情、唯美的動人愛情史詩

台灣戲曲學院京劇團、台北愛樂管絃樂團 通力合作
戲曲名家 曾永義 作曲家 游昌發 台北愛樂藝術總監 張龍雲

聯手打造現代歌劇美學的新巔峰
西洋交響樂與中國傳統戲曲最完美的邂逅




孔尚任的《桃花扇》和洪昇的《長生殿》被譽為清代傳奇的雙璧,但《桃花扇》雖有佳詞,?無佳調,也因此,遜於歌場而長於案頭。戲曲學者曾永義應作曲家游昌發之邀,將《桃花扇》重新改寫為「南雜劇」體式,避免孔氏有佳詞無佳調之弊,聯套排場完全重新設計,按譜填詞,編寫成一齣美詞美聲相襯相發的中國現代歌劇。演出將由台北愛樂管絃樂團伴奏,聯袂打造現代歌劇美學的新巔峰。


《桃花扇》藉復社文人侯方域與秦淮名妓李香君的愛情故事,反映南明弘光王朝覆亡的歷史。相愛的男女主角,看似應當有著快樂終局的故事,卻被安置於飄零的大時代下,便令人有「落花流水春去也」的感嘆。原著四十四齣在曾永義筆下去蕪存菁,以生旦為主軸,重新舖寫,不僅省略許多人物和枝節,而且對劇中女主角李香君的形象塑造,更為鮮明。



國家戲劇院 2008

1031 星期五 (1930)

1101 星期六 (1930)

1102 星期日 (1430)

售票地點:兩廳院售票系統 www.artsticket.com.tw

售票洽詢:(02)33939888


演出者:
監製/鄭榮興、賴文福
製作人/曹復永、張龍雲
編劇/曾永義
導演/陳大聯
作曲/游昌發
國立臺灣戲曲學院京劇團
台北愛樂管弦樂團


劇目:《桃花扇》

 

【劇情簡介】

  明代末年,曾經是改革派的東林黨人逃難到南京,重新組織「復社」,與曾經專權的太監魏忠賢餘黨、以及已被罷官的阮大鋮鬥爭。其中「復社」中堅侯方域在南京舊院邂逅秦淮歌妓李香君,兩人陷入愛河。侯方域送給李香君一把提詩扇,並與其梳櫳,共訂婚約。阮大鋮暗中知悉侯方域手頭拮据,便匿名托人以豐富妝奩相贈,欲藉此拉攏侯方域。其企圖為李香君識破,堅持不接受其贈予,她在盛怒之下把鳳冠向地上一摔,因此得罪阮大鋮,阮始終懷恨在心。南明弘光皇帝即位,啟用阮大鋮,阮便趁機陷害侯方域,誣告其暗中勾結左良玉,背叛南明朝廷。迫使阮倉皇逃離南京,投奔史可法。侯方域出走之後,李香君寄居妓院,她的美貌引來不少覬覦,阮大鋮強迫其嫁給其黨羽田仰,李香君不從,撞頭欲自盡未遂,血濺定情詩扇。侯方域友人楊龍友將扇上血跡畫成一株折枝桃花,是為桃花扇。馬士英、阮大鋮玩弄朝政,清兵南下,他們竟將河防前線之三鎮兵馬調走,史可法獨木難支,清兵長驅直入,南明滅亡。李香君在戰中流離失所,入山出家,揚州陷落後,侯方域入山尋找李香君,但國以破,亦無以為家,一切早已面目全非。撕破了桃花扇,侯方域最後也出家修道。全劇之中除了侯方域與李香君兩人愛情故事的主線之外,穿插著當代歷史事件,南明君臣如何花天酒地,藩鎮戰亂,以及史可法堅守揚州,最後投河自盡等歷史事件場景皆穿插其中,大時代情境色彩十分濃厚。

 【演出緣起】

  二○○四年歲末,由戲曲編劇曾永義,大陸國家一級導演沈斌合作,完全由臺灣戲曲演員擔綱演出的新編崑劇《梁祝》,在台北國家劇院三天演出,不僅造成滿座的盛況,而且也締造票房十九天前即銷售一空的紀錄。五年應邀到大陸巡迴演出,於十一月間參加上海國際藝術節,並陸續在梁祝故鄉杭州,廣東佛山亞洲藝術節登場,也都座無虛席,贏得許多喝采和高度迴響。延續這波崑曲熱潮,今年國立臺灣戲曲學院京劇團特別邀請編劇曾永義,導演沈斌再度攜手,為國內崑曲迷打造一齣新編崑劇《孟姜女》,也再度受到高度迴響,並計劃於明年再度巡迴大陸各省。今年,戲曲編劇曾永義與作曲家游昌發、台北愛樂管絃樂團音樂總監張龍雲指揮伴奏演出,為戲曲學院京劇團量身打造一齣中國現代歌劇《桃花扇》。

  取材自《桃花扇》這個傳奇劇本,是由清初作家孔尚任花費十餘年,三易其稿,嘔心瀝血之作,主要敘述男主角侯方域與女主角李香君的愛情故事,反映大時代的歷史面貌,以明末南明滅亡的歷史背景,寄寓愛國氣節與懷念故土之思。

  「以史為鑒,可以知興亡。」《桃花扇》一劇刻畫出明朝滅亡前統治階層腐化墮落的狀態,然中國各朝代王朝的滅亡,實際上與明朝是如出一轍。因此,每每於中華民族危難之時,本劇便時常在大環境引起的民族情愫下被提及或演出。如抗日戰爭時期,以及六零年代戰事頻仍的中國,都有劇作家改編《桃花扇》並公開演出,反映時事。

  戲劇連用相同題材,由同一劇種或不同劇種乃至異國劇種搬演是普通而平常的事,因為戲劇是由演員展現的綜合藝術,不同演員就會有不同的藝術,何況還有不同編劇所要講求的不同主題思想,不同導演所要造說的不同藝術氛圍。也就是說,題材不過是戲劇藝術思想的載體而已。也因此,同一《白蛇傳》,崑劇、京劇、歌仔戲、舞劇、歌劇都在演,莎士比亞的戲劇也被吳興國改編。

  明白了這個道理,那麼即將在國家劇院登場的中國現代歌劇《桃花扇》和明年即將上演的崑劇《李香君》,雖然旨趣大抵相同,但是現之藝術面貌則大大不同,何況崑劇規律謹嚴,又與歌劇有別,劇本自然有差異。

 【編劇構想】

  《李香君》的內容是藉復社文人侯方域與秦淮名妓李香君的愛情故事來反映南明弘光王朝覆亡的歷史。相愛的男女主角,看似應當有著快樂終局的故事,卻被安置於飄零的大時代下,便注定無法擁有完美的終局。故事最終,男女主角雙雙出家,「前朝如夢」南明時代的愛情也走不到清朝,注定是要完結的。晚明也好南明也好,反正屬於這時代的便要退下,包括南明時代的愛情也走不到清朝。這種興亡之感不免帶有「落花流水春去也」的感嘆。《李香君》的結尾與《紅樓夢》相似,像是一個寫不下去的故事,國破於是沒有家,沒有家於是愛情不能發展,也只好遁入空門。

  《李香君》透過一段淒美的愛情故事,用藝術的手段十分真實地再現了歷史,同時對南明王朝統治階級內部的矛盾、鬥爭,以及政治的腐敗,作了淋漓盡致的描寫和相當深刻的揭露。君是昏君,臣是佞臣。半壁山河已是不存,昏聵的弘光帝卻縱情於聲色犬馬,尋歡作樂。南明王朝統治階級內部矛盾重重,政治上黑暗、腐敗,已是千瘡百孔、無可救藥。雖有史可法這樣的賢明正直的官員,也是孤忠無助,只能困守揚州,束手無策。

  編劇改用南雜劇體式,又要避免孔氏有佳詞無佳調之弊,所以聯套排場完全重新設計,按譜堪詞,除保留的一些賽白語句外,可以說無絲毫承襲原作。至於情節脈絡,則孔氏依據史實,苦心經炯;新編則擇其大要,以生旦為主軸,重新舖寫。不免也有別出孔氏原著者,譬如<哭主>,原著屬左良玉,則改歸史可法;<江南江北>則用現代劇場分割場面手法,使生旦相為對映;<罵殿>則使香君痛斥權奸庸主更加激越而淋漓盡致;<重會訣別>則著重生旦對亡國之後安身處世理念之衝突,而終至各行其是;與原著同為不以團圓作結,但旨趣有別。如此一來,不止省略許多人物和枝節,而且對香君的塑造,似較原著更為鮮明,而編劇的一些寄寓,自也在其中。

  例如劇中<序曲>和<尾聲>的兩首詩,以概見作者對古今某些事的百般無奈。

    白骨荒煙長艾蕭,桃花扇底送南朝。

    朱明一代無明主,漠野千秋著野樵,

    宦寺東林才寂寞,映民禍國已喧騷。

    不因重做興亡夢,兒女濃情何處消。

  首尾二聯用《桃花扇》原著

    山河變色苦流離,搶地呼天莫我知,

    誤國忠臣長不覺,投誠列士貴嫌遲。

    青樓節義存紅粉,白渚漁樵飲綠危,

    扇底桃花飄落盡,一回惆悵一回思。

 【音樂構想】

  「中國現代歌劇」自然是新文化重要的一環,其為綜合文學和藝術猶然今古相承,因此就要有許多隻「妙手」共同創作,共同完成。而這樣的許多隻「妙手」,也必須要有一隻掌控其舵的「總妙手」也就是「導演」來加以整合,才能真正切實的呈現「中國現代歌劇」做為綜合文學和藝術的特質。如此的「總妙手」不是發號施令的要人依循一己的理念和做法,而是能發人潛能,集人艮處的藝術大師。若此,倘能夠以「語言」為首要,無論編劇家、作曲家、歌唱家、乃至於導演,均可以掌握中國語言施律的構成要素,明其對旋律作用的原理,無論作詞、譜曲、歌唱、都能務求語言旋律和音樂旋律的融合無間與相得益影,那麼就會起碼有民族的特色,就不會在「西洋歌劇」的陰影下,難見天日。

  而如果進一步調適詞情、聲情、舞容三著之間的關係,使之可觀可賞;同時做為一個演員,如果能從戲曲腳色中學習其可資運用的修為以融入現代表演技法,骨肉均勻,鬚眉畢張的塑造人物;而做為一個編劇家,如果能夠擇取動人的故事為題材,剪裁布置為緊湊的情節,寄託深刻嚴肅的主題思想;而做為一個導演如果能夠擅於掌握「排場」自由流轉的原理,充分發揮現代劇場的功能,使之虛實相映;總此五者冶於一爐,那麼鄙意以為,「中國現代歌劇」庶幾可以宣布成立了。

  基於這樣的理念,這齣中國現代歌劇《桃花扇》。或許有人要這麼說:《桃花扇》原著四十四齣,自然非現代劇場一夕所能演完,所以改編濃縮或重新創作是必然的事;而既以「中國現代歌劇」為名,何以尚用「南雜劇」這樣適宜崑腔的體式呢?難道它也同樣適宜國現代歌劇嗎?

  音樂設計都認為這樣的體式,既可譜入崑腔演出崑劇;也可以發揮作曲家的音樂素養譜作中國現代歌劇。理由是:中國現代歌劇的理念如上所述,最要講究的是優美的中國語言旋律,美詞美聲相襯相發。而「南雜劇」體式,正切合這樣的要求,且長短可以伸縮、運用自如。也就是說,它的長度可以斟節在一夕之內演完;而它的體製規律,尤其選宮配調,只要掌握得宜,那麼古人智慧的結晶,也就會展現在聲情與詞情之中。因為那謹嚴的長短律、平仄聲調律、音節形式、協韻律、對偶律,正是古人累代琢磨而體悟成就的,各具性格特色的美聲,何樂而不善加利用呢?如此順手枮來俱合調法,各具豐韻之語言旋律自在其中,作曲家譜起曲來,也更加容易自在。

相關演出資訊:http://chot.tcpa.edu.tw/onweb.jsp?webno=3333333313&webitem_no=11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ourstring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