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克杜威被歸為「波士頓學派」的重量級作曲家,與當年許多美國知名音樂家一樣,都是出生於新大陸,但又在歐洲接受音樂正規教育,是美國管弦樂的先驅者之一。
身為哥倫比亞大學音樂系第一位主任的麥克杜威,生前威望極高,還曾被選為美國音樂家和作曲家協會主席。
麥克杜威也被視為斯時美國作曲家中的翹楚,由於教育背景的緣故,他的作品主要從歐洲浪漫主義衍化而來,其早期作品受到李斯特的顯著影響顯著,特別在炫技性鋼琴曲和交響詩的創作上。後來又受到葛利格的音樂影響,抒情的風格總是令人聯想到葛利格。歸國後,他又開風氣之先,於音樂中採用印第安音樂元素,突出美洲本土的樂風,令人驚豔。
麥克杜威的作品生動,富於描繪性,優美動聽,豐富的旋律性與輕快的清新感都讓人難忘。他的成就被公認足以與同時代的其他國家作曲家相媲美。他在一生中都受到公眾的崇敬,其在美國的地位,就如同艾爾加在英國一般。麥克杜威證明了美國這個新興的國家人才濟濟,不乏富創造力的天才,其被譽為有史以來最偉大的美國作曲家之一,實至名歸。
麥克杜威生平年表 |
|
1860年 |
12月18日出生於紐約 |
1868年 |
開始隨彪特洛哥習鋼琴 |
1876年 |
和母親遷居巴黎 |
1877年 |
入巴黎音樂學院研讀鋼琴演奏與樂理 |
1878年 |
轉法蘭克福的赫克音樂學院主攻作曲與鋼琴 |
1881年 |
於達姆施塔特音樂學院教授鋼琴 |
1882年 |
結識李斯特 |
1884年 |
於美國康乃狄克州瓦特福與瑪莉安結婚 |
1885年 |
遷居到威斯巴登 |
1888年 |
搬回美國波士頓定居 |
1889年 |
《第二鋼琴協奏曲》首演轟動 |
1892年 |
完成《印地安組曲》 |
1896年 |
完成《森林素描》 |
1904年 |
獲選為美國藝術與文學院的院士 |
1907年 |
在瑪莉安主持下開辦「麥克杜威藝術之家」 |
1908年 |
1月23日逝世於紐約,享年48歲 |
麥克杜威《四首小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