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szt_34  

 

1848年卡洛琳王妃下訂決心離開俄國,前往威瑪與李斯特同居。遠離故鄉的卡洛琳要求李斯特也應當安定下來,別再四處奔走。於是李斯特決定接受薩克森威瑪大公的聘書,擔任他的宮廷指揮兼音樂總監。威瑪時期的李斯特,手下有一個樂團,一個歌劇院,在得天獨厚的情況下,讓李斯特有不少建樹,並且使威瑪一躍而成為聞名的音樂中心。有許多知名的音樂創作,特別是好友白遼士和華格納的歌劇作品,都在他的安排下於這家歌劇院首演,例如《唐懷瑟》、《羅恩格林》等皆是。而且樂團在自己全盤掌控中,也讓李斯特能盡情實驗自己創作的音樂,李斯特的12首交響詩與2首標題交響曲,都是這個時期產生的作品。這些在李斯特一生中極重要的創作,讓李斯特在浪漫派作曲家中佔了一席之地。

 李斯特與次女柯西瑪和華格納

Liszt with Wagner_01  

 

其實,所謂的「標題音樂」在李斯特之前就已經存在,譬如貝多芬的《田園交響曲》、白遼士的《幻想交響曲》都屬於這類樂曲。但這個名詞卻是李斯特所獨創,也是他首度運用系統性的手法進行創作。相對於「無標題音樂」,「標題音樂」要求音樂的內容必須對具體事件進行描述,音樂的發展也要隨著描述的內容來進行。

 

同時,李斯特還創造了「交響詩」的樂曲形式,並使交響詩的創作風潮席捲歐洲各地。「交響詩」將詩歌的內容和情感表現融化在交響音樂之中,進一步拓展和深化了標題交響音樂的內涵,為管弦樂創立了新的藝術形式,採用單樂章結構和主題變形手法,對後世的音樂創作有極其重要的影響。

 

卡洛琳王妃與李斯特

Liszt with Princesa Carolyne  

 

在威瑪的日子雖然歡愉,但李斯特與卡洛琳還是希望能正式結婚,進一步確定雙方的合法關係。不過篤信天主教的卡洛琳卻面臨一個大難題,由於世人都曉得她的夫婿還好端端的活著,因此唯一解決的方法,就是必須先說服羅馬教廷確認他們本來的婚姻無效。為了達到這個目的,卡洛琳費盡力氣,來回跑了許多道複雜程序,包括兩次謁見教宗請求協助之後,終於見到成功的曙光,教廷在18609月間准許了卡洛琳與李斯特的婚事。

 

這對情人很高興的選擇在18611022日於羅馬完婚,因為這一天是李斯特的50歲生日,他們想要來個雙喜臨門。李斯特好整以暇的在婚前一天抵達羅馬,卻聽到如晴天霹靂般的壞消息--卡洛琳王妃不能嫁給他了。因為梵蒂岡承受不了壓力,不僅是卡洛琳的丈夫賽恩-維根斯坦王子想方設法加以阻撓,連俄國沙皇都動用政治力量要求教廷撤銷婚姻許可。畢竟這樁已經鬧到沸沸揚揚的國際性醜聞,已經讓俄國顏面無光。俄國政府還進一步扣押卡洛琳在俄國的產業,這道殺手鐗如緊箍咒一般逼迫卡洛琳面對鐵一般的事實,她與李斯特乃至任何其他人結婚的想法,在現實中都不可能實現。無奈的卡洛琳,不得不將她與李斯特的關係昇華,轉變為柏拉圖式的感情。終其餘生,她全力投身寫作,有許多文字內容與李斯特的生活及交往有關,對後人瞭解李斯特極有幫助。卡洛琳也花了十數年的時間研究羅馬教會的諸種問題加以批判,並將她的發現寫成整套24卷巨冊的《教會外示弱點的內在源由》(Des causes intérieures de la faiblesse extérieure de l'Église)自費印行,這套書現仍列入羅馬天主教的禁書書目。卡洛琳僅比李斯特多活了半年,於188739日在羅馬去世。

 Liszt_33  

期待娶進卡洛琳王妃的婚事觸礁,對李斯特無疑是一大打擊。卡洛琳是李斯特生活的重心,生命的泉源,李斯特曾經這樣形容他與卡洛琳的關係:「我所有的歡樂都得自於她,我所有的痛苦也總能在她身上找到慰藉。無論我做了什麼有用的事,都必須歸功於我如此熱望能用妻子兩個字來甜蜜稱呼她的卡洛琳‧維特根斯坦子妃。」 

心灰意冷的他,創作日漸減少,1862年完成兩首《浮士德》的插曲〈夜騎〉和〈鄉旅之舞〉,1863年發表《第二號A大調鋼琴協奏曲》及《音樂會練習曲》兩首,但與多產的時代相較,已難以同日而語。在這種無法順利如願的痛苦煎熬中,李斯特又憶起年少感情傷痛時刻治癒他的宗教力量,以及當年成為神職人員的渴望。1865年,李斯特終於決定加入聖方濟修會,接受低品神職而成為李斯特神父。他遁入羅馬附近山中的修道院,把所有財產都分給子女,開始了隱居潛修的生活。當然他並未完全封筆,不過創作卻多與信仰有關,出現了許多宗教性的音樂作品,包括《聖伊莉莎白軼事》和《基督》等。

 

李斯特神父

Liszt_36  

 

1869年時,李斯特接受了薩克森威瑪大公(Großherzog Carl Alexander)與夫人的勸說,重新回到音樂界,利用每年一部分的時間前往威瑪,住進特別為他所建造的別墅裡,目的是培育優秀的音樂人才。李斯特身上的音樂魂又逐漸甦醒了過來,除了創作不少宗教神劇之外,也開始廣收門生,一時之間弟子滿門。他也開始往返於羅馬、威瑪和布達佩斯三地之間,將僅存的年華分別奉獻給宗教、音樂和愛情。這種特殊的安排雖令他感到滿足,但對年事已高的他卻已是件讓他精疲力竭的事。不過,李斯特雖然老了一點,但魅力依舊,他對異性的渴求也沒有減少。他有個學生奧爾加在1869年時成為他的新情人,即便這段戀情沒有維持太久便結束,但李斯特傳奇裡不可或缺的風流韻事,再度仍為全歐洲街談巷議的八卦話題。

 

於薩克森威瑪大公與夫人座前演奏

Liszt_38_1882_S  

 

為了更有規模的培養音樂新秀,李斯特在18751875114日於布達佩斯創辦了匈牙利音樂學院,他本人當然義不容辭的擔任第一任校長。這所專業音樂高等學府延續至今,就是鼎鼎大名的李斯特音樂學院(Liszt Ferenc Zeneművészeti Egyetem,其詳細介紹可參見本部落格2008年的文章《李斯特音樂學院》)。

 

1880年起,李斯特恢復到處旅行的生活模式,周遊列國致力於教學工作,桃李滿天下的他在人生的最後幾年又收進了好些得意門生。儘管如此忙碌奔波,卻仍仍不忘作曲,他的創作創作進入嶄新階段,在每首作品的和聲上都有不小的創新,如《愁雲》和《死神恰爾達什》等,似乎預示了即將出現並廣為流行的「印象主義」。

 

1886 7月間,李斯特依舊照樣四處旅行,主要是聽取他自己作品的演奏會,包括跨海前往倫敦參加一個向他致敬的音樂會,又出席了華格納遺作《崔斯坦與伊索德》的演出(華格納已在1883213日逝世),然後又為了探視他的次女也就是華格納遺孀柯西瑪而前往拜魯特。當他搭乘開往拜魯特的夜行火車裡,射進車廂的皎潔的月光,讓李斯特情不自禁打開車窗欣賞月色,沒想到竟因此讓他感染了傷風,當抵達拜魯特之後,病情加重,隨即又併發了肺炎,延至731日深夜,終於不治平靜去世,享年75歲。

 

李斯特與他的得意門生於1884年生日合影

Liszt  with famous students_Weimar_22 Oct 1884_his birthday_S    

 

★☆★☆★☆

李斯特《鐘》鋼琴曲
Liszt :
La Campanella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ourstring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