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恩斯坦是一個集指揮家、作曲家、演奏家、教育家、理論家於一身的藝術大師,其天分與造詣舉世推崇。他多才多藝,博學多聞,交友廣闊,活動力十足,對於當代音樂界的貢獻,世人眾所皆知。
在伯恩斯坦之前,美國的知名指揮都來自歐陸,像托斯卡尼尼、奧曼第、華爾特、馬勒等。伯恩斯坦這位天王級指揮可說彌補了美國人心中的缺憾。不但如此,他的音樂成就足可名列20世紀後半葉最重要的前五大指揮家之一。他在世時和另一位超級天王卡拉揚(Herbert von Karajan)簡直是古典音樂界的兩大天王,共同締造了音樂的新時代,但是兩個人個性南轅北轍,在樂壇上,也似乎只有伯恩斯坦,才有能量與熱度,可以融化卡拉揚不怒而威的帝王形象。
伯恩斯坦出書、上電視、製作兒童音樂節目,贏得世人無數的讚賞與榮耀。透過他馬不停蹄的推動美國在地音樂家如柯普蘭的傑作,才讓美國籍音樂家的作品在市場上打開知名度。更難能可貴的是,他本身就是一位優秀作曲家,作品風格多樣,涵蓋交響樂、管弦樂、芭蕾舞劇、合唱曲、歌劇、室內樂與鋼琴曲,乃至電影和戲劇音樂等,無所不包。跨界音樂作品更曾奪得美國電影最高榮譽奧斯卡金像獎,音樂最高榮譽葛萊美獎,以及舞台劇最高榮譽東尼獎等,藝術與流行在他身上,融合成一體,稱他是美國當代最偉大的音樂家之一,實不為過。
伯恩斯坦生平年表 |
|
1918年 |
8月25日出生於美國麻洲的勞倫斯 |
1928年 |
起學鋼琴,啟蒙教師為Frieda Karp |
1930年 |
向Susan Williams學習鋼琴 |
1932年 |
首次舉行鋼琴獨奏會,轉向Helen Costes習琴 |
1935年 |
進入哈佛大學主修鋼琴,師事Heinrich beghard |
1939年 |
哈佛畢業,進入寇蒂斯學院,主要從萊納學習指揮 |
1940年 |
在檀格塢向庫塞維斯基學習指揮 |
1941年 |
自寇蒂斯學院畢業 |
1942年 |
完成第一交響曲《耶利米》 |
1943年 |
出任紐約愛樂助理指揮 |
1944年 |
第一交響曲《耶利米》與芭蕾舞劇《自由綺想》首演 |
1945年 |
任紐約市立交響樂團指揮 |
1949年 |
第二交響曲《不安的年代》首演 |
1950年 |
《彼德潘》首演 |
1951年 |
與費莉西雅‧科恩‧蒙特亞萊格雷結婚 |
1952年 |
《大溪地風雲》首演 |
1953年 |
《美妙的小鎮》首演 |
1954年 |
《在水邊》首演 |
1955年 |
《雲雀》首演 |
1956年 |
《坎迪德》首演。紐約愛樂樂團客席指揮 |
1957年 |
任紐約愛樂管弦樂團音樂總監 |
1958年 |
在CBS與紐約愛樂開始拍攝系列電視節目《年輕人的音樂會》,直至1972年,共53集 |
1960年 |
著作《音樂的樂趣》出版 |
1961年 |
《西城故事》電影版首映,獲10項奧斯卡獎 |
1962年 |
二女兒妮娜出生 |
1963年 |
第三交響曲《卡蒂西》首演 |
1966年 |
著作《音樂的無窮多樣性》出版 |
1967年 |
於CBS完成馬勒交響曲全集錄音 |
1969年 |
辭去紐約愛樂總監職務 |
1970年 |
任檀格塢藝術顧問 |
1972年 |
完成《卡門》錄音由DG發行唱片獲格萊美獎 |
1976年 |
著作《沒有答案的問題》出版 |
1978年 |
妻子費莉西雅去世 |
1980年 |
《貝多芬第九交響曲》錄音唱片獲格萊美獎 |
1985年 |
獲格萊美終身成就獎 |
1986年 |
在倫敦參加行伯恩斯坦音樂節 |
1988年 |
在檀格塢參加七十大壽慶典 |
1989年 |
慶祝東西德統一指揮貝多芬《貝多芬第九交響曲》 |
1990年 |
8月19日在檀格塢指揮波士頓交響樂團進行最後一場音樂會 |
Kanawa & Carreras
伯恩斯坦《西城故事》之〈今夜〉卡娜娃&卡瑞拉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