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為英國最受歡迎的作曲家,艾爾加也被視為復興英國音樂的功臣。在他充滿活力的後浪漫主義風格樂曲中,充滿處處驚奇之處。與維多利亞時代的前輩不同,艾爾加在音樂中表現自己獨特的個性,卻又能充分吸收前人的精隨,譬如他在創作管弦樂曲時以史特勞斯與華格納的音樂為基礎,而創作交響曲與協奏曲時又以布拉姆斯為師。最特別的是,艾爾加的樂曲旋律中,洋溢著奇異的張力、開放的音程與大膽放縱的跳躍,既充滿自信,又流露出英國人固有的靜謐。
這就是艾爾加音樂特有的標誌,一貫表現出與生俱來的貴族氣質,且往往是彰顯英雄主義卻又略顯悲傷的風格。正因為生動鮮明,很容易在一聽之下就被辨認出來,這在音樂史上並不多見,儘此一點,就足以讓他的樂曲勝過許多只知追求高超技巧或埋首實驗性創作的音樂家,畢竟保有真實的獨創性格才是音樂的靈魂所在,沒能擁有實在個性的音樂,即使難度再高,基本上都無法於世間長存。
艾爾加的音樂由於時代背景的影響,事實上可說是愛德華時代與中產階級興起年代的產物。他的大部分樂曲帶有華麗的矯飾成分,又處處顯揚帝國主義的威風,歌頌王室的權柄,民族情緒濃厚,這是極受英國人民歡迎的主因。但也因為如此,經常被當成反對封建王朝與抵制保守主義的替罪羔羊。然而,充滿旺盛生命力與鮮活的音樂情趣,都再再顯示出艾爾加與他的音樂,高貴豐富,經得起時間的淬鍊,絕非平凡庸俗之輩所能多置一詞。
艾爾加生平年表 |
|
1857年 |
6月2日出生於鄰近伍斯特郡的下布洛德賀斯 |
1865年 |
開始接受一些較正規的鋼琴與小提琴演奏課 |
1872年 |
中學畢業,進入一家律師事務所當小職員,旋即辭職回家幫忙,並成為聖喬治教堂助理管風琴師 |
1873年 |
在伍斯特合唱團裡拉小提琴、彈鋼琴與從事指揮 |
1877年 |
前往倫敦追隨波利策學習小提琴 |
1878年 |
於伍斯特三聖樂團的音樂節中任第二小提琴手 |
1879年 |
成為波威克郡立精神病院的管樂團指揮 |
1883年 |
與海倫‧威芙訂下終生大事,惟次年就因不明原因告吹 |
1885年 |
接替父親擔任聖喬治教堂的管風琴師 |
1889年 |
5月間與凱洛琳‧愛麗絲‧羅勃茲結婚 |
1890年 |
為伍斯特的三聖樂團音樂節所寫的音樂會序曲《傅華薩》完成及首演 |
1891年 |
回到伍斯特,定居在大莫爾文 |
1893年 |
創作清唱劇《黑武士》 |
1897年 |
為了慶祝維多利亞女王即位60周年紀念而創作《帝王進行曲》在倫敦水晶宮首演 |
1899年 |
管弦樂《謎語變奏曲》完成與首演 |
1900年 |
完成清唱劇《傑龍修斯之夢》 |
1901年 |
一套五首《威風凜凜進行曲》中的第一首轟動全英 |
1904年 |
被英王冊封為爵士 |
1905年 |
獲英國政府殊功勳位 |
1911年 |
聘任倫敦交響樂團指揮 |
1912年 |
舉家搬到倫敦居住 |
1918年 |
全家又搬回鄉間居住 |
1913年 |
為里茲音樂節創作《法爾斯塔夫》 |
1919年 |
完成《e小調大提琴協奏曲》創作並親自指揮首演 |
1920年 |
愛妻去世,蒙受喪妻之痛,作曲急遽減少 |
1926年 |
開始投入錄製唱片工作 |
1932年 |
英國廣播公司(BBC)舉辦專場音樂會祝賀75歲大壽 |
1934年 |
2月23日因大腸癌逝世,享年76歲 |
艾爾加:《希望和光榮的國土》-BBC交響樂團
Elgar : Land of Hope and Glory
艾爾加:《加冕頌》
Elgar : Coronation 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