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Busoni_16  




1913
年,布梭尼出任義大利波隆納劇院(Musical Lyceum of Bologna)總監。然而次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義大利復於1915年加入協約國對德國宣戰,具有德義兩國血統且又在兩國同時發展的布梭尼,處境馬上變得很尷尬,當他宣布不在交戰國家作音樂演出之後,在義大利和德國又頓時成為不受歡迎的人物。

布梭尼在不得已的情況下離開義大利與德國,1915年中先前往紐約,隨即又於秋天轉赴蘇黎世,向瑞士政府提出政治庇護的申請,並在獲得同意後旅居蘇黎世。在瑞士躲避戰禍的五年間,布梭尼雖然在身心上承受了極大痛苦,但在音樂藝術上卻仍毫未鬆懈,不斷精進。這時已步入暮年的布梭尼,自我要求更高,創作數量卻極少,然而晚年的布梭尼對歌劇卻情有獨鍾,擁有高昂的興趣,而且在激烈情感裡亦富含濃厚的神祕色彩。

Busoni_03  

堪稱布梭尼晚年力作的《浮士德博士》(Doktor Faust),就是其歌劇的代表創作。《浮士德博士》共有8幕,起筆於1916年,取材自浮士德的傳說(與大詩人歌德的詩劇巨作《浮士德》不同),由布梭尼自撰腳本。主人翁浮士德是定居在魏登堡以巫術為生的方士,收服了6名妖精作為隨從,其中一個妖精梅菲斯特費勒斯,有次引領浮士德前往巴爾瑪宮廷施行巫術,卻趁機誘惑了公爵夫人一起潛逃。當浮士德返回魏登堡後,大意捲入教會中兩個不同派系間的紛爭而陷入困境。直到有天,出現一名乞婦帶著已死的幼子現身,原來她就是當年被誘逃的公爵夫人。乞婦將孩子的屍身交給浮士德後,隱身不見。最終,浮士德施巫術將自己的魂魄融入小孩的屍身,讓孩童復生,並且變身為一個活潑的少年,手執青杖高歌揚長而去。

《浮士德博士》具有崇高聖潔的光彩,卻也讓觀者有神秘莫測之感,在眾多歌劇中獨樹一格。從精神上來看,這部歌劇體現了傳統與創新的此消彼長,同時也可說是布梭尼對自己一生的最後回顧。然而布梭尼未及完成此劇就撒手人寰。在布梭尼辭世後,由他生前鍾愛的高徒----西班牙作曲家菲力浦雅爾納赫(Philipp Jarnach)於1924年續完,1925年在德勒斯登首演。

旅居瑞士的布梭尼,對音樂的貢獻獲得蘇黎世大學的肯定,頒給他榮譽博士。一次大戰結束後,他離開瑞士,先是前往英國,又於1920年回到柏林故居,並接受普魯士藝術學院作曲教授的職務。他立即恢復享譽音樂界的鋼琴與作曲大師班,前後教導出的知名作曲家高徒包括威爾(Kurt Weill)、佛瑞薩(Edgard Varèse)與渥普(Stefan Wolpe)等人。

Busoni_33  

由於通貨膨脹,導致人民的生活極為困難,一方面為了謀生,再者為了激勵社會人心,布梭尼也再次籌辦系列音樂會的演出。1921年由布梭尼本人與柏林愛樂管絃樂團所共同舉辦的多場音樂會,至今仍為人所津津樂道。

在一系列的音樂會中,有系統地演出了布梭尼許多作品,諸如113的音樂會就出現一首讓人聞之難忘的《圓舞曲》(Op.53, BV 288)。據布梭尼自己說,1920年的某天,當他路過咖啡館時,被裡頭的華爾滋舞蹈完全吸引住了,於是為了感念小約翰史特勞斯(Johann Baptist Strauss)帶給世人的歡愉,就創作了這首作品。布梭尼顯然很喜愛這部音樂,因為他後來又將它融入歌劇《浮士德博士》當中。這首《圓舞曲》包括一段引曲,四段圓舞曲,和一段結尾,使用史特勞斯的典型手法。儘管如此,音樂還是帶有布梭尼慣有的朦朧美感和情愫,因此從形式上來說雖然模仿了史特勞斯,卻實實在在具有布梭尼自己的個性。

由於戰後生活困頓,布梭尼的健康也隨著日益惡化,使他不得不終止了公開演出,最後於1924727因腎臟病逝世於柏林,享年58歲。

Busoni_34  

☆★☆★☆★

布梭尼《浮士德博士》
Busoni -Doktor Faust



布梭尼《超級卡門》小奏鳴曲
Busoni - Sonatina super ''Carmen''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ourstring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