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Rimsky-Korsakov_02.jpg    

 

1865年林姆斯基-高沙可夫一回到俄國,就迫不及待地重返「俄國五人團」的音樂活動。踏上陸地的他,雖然每天僅需負責幾個小時的文書瑣事,但嚮往音樂工作的心情卻讓他對軍旅生涯有所埋怨。他在寫給巴拉基列夫的信中說:「我感到心中的渴望被扼殺,完全沒有時間來思索音樂。」即使如此,他並沒有離開海軍,他還是保持著海軍軍官的身分在工作之外參與音樂活動。

此時,「俄國五人團」已日漸成為林姆斯基-高沙可夫生活中的重心。由於「五人團」的成員幾乎都不曾接受正規音樂教育,因此可以說是音樂圈中的怪咖組合。嚴格說起來,「五人團」不只有5個人,除了林姆斯基-高沙可夫、巴拉基列夫、古伊、鮑羅定與穆索斯基外,藝術史學家兼音樂評論家斯塔索夫(Vladimir Stasov)、音樂評論家兼作曲家謝洛夫(Alexander Serov)、作曲家達爾戈梅日斯基 (Alexander Sergeyevich Dargomyzhsky)都是參與活動的常客。達爾戈梅日斯基在創作上與「五人團」理念接近,實際上「五人團」的成員也經常到他家聚會,輩分較高的他原本應該成為這個音樂團體的首腦,不過因為他身體孱弱,又缺乏巴拉基列夫指揮的才華和激發靈感的感召力,所以巴拉基列夫成為整個團體的主導者。

「俄國五人團」
The-Five.jpg  

「五人團」的成員普遍缺乏基礎音樂知識,由於年齡已長且都另有工作,也無從尋求有系統的學習,於是他們只能通過集體合作互相扶持打氣,或者說是依賴巴拉基列夫所受過的音樂教育來支撐他們進行創作。他們學習的方法是尋找任何可能找到的古今樂譜,從巴哈到白遼士再到李斯特,一面彈奏它們,一面分析其曲式,等於是將每首樂曲都拆開,再重新組合而學習仿效其創作模式。雖然這個方法很獨特,但顯然對這些人的習作頗有成效。在進行作曲時,他們一定會互相幫忙,而且只要他們幾個人中有新作品,他們就聚在一起討論批評,通過一點一滴的努力尋求進步。正如同鮑羅定所寫的:「在我們這個圈子裡,沒有被嫉妒、自滿或自私的陰影所遮蔽,每個人都會為他人些許的小小成功由衷的感到高興。」

「五人團」運用自學的音樂知識來從事創作,他們也一貫以此而自豪,結果就是他們不喜歡音樂界中正統的學院派,而學院派也同樣不喜歡他們。在學院派的正統音樂家眼中,「五人團」不過是業餘的音樂愛好者一時興起的奇怪組合罷了。但是「五人團」從點點滴滴的努力中,尋求足以代表俄羅斯本土傳統的音樂道路,發出能展現自己民族風貌的真實聲音與內在價值,對於俄國音樂的發展與進步,他們確實具有重要貢獻卻是絲毫不容抹煞的。

Rimsky-Korsakov_18.jpg  

在「五人團」成員中,林姆斯基-高沙可夫和穆索斯基兩人可說是莫逆之交,他們常在一起相互鼓勵打氣,腦力激盪,彼此的提攜與往來對兩人來說,都相當重要而且獲益匪淺。林姆斯基是「五人團」中第一個被公認為擁有過人才氣的業餘音樂家,殊不知他早期的作品其實乏善可陳,而那時林姆斯基-高沙可夫在充實自己作曲知識上的努力,可比穆索斯基來得更積極。穆索斯基個性散漫,加上嗜酒如命的天性,使得他的生活過得一直都不順遂。在堅固的友情召喚下,林姆斯基-高沙可夫1871年邀請穆索斯基,一起搬進哥哥弗林所住過的一間公寓中當室友。住在一起的兩人,為了不互相干擾創作,對於樂器使用的時間也有明確的安排,每天早上林姆斯基-高沙可夫抄寫樂譜或進行樂曲編寫時,就由穆索斯基使用鋼琴;等到穆索斯基下午上班後,再由林姆斯基-高沙可夫使用鋼琴;晚上的時間則協議輪流使用。這個方法讓兩人都能有充分的時間寫出佳作,兩人日益彌堅的友誼,也讓林姆斯基-高沙可夫一直照顧著人生混亂且糟糕透頂的穆索斯基。當穆索斯基於1881年過世後,林姆斯基-高沙可夫更肩負起將穆索斯基的偉大歌劇《包利斯‧戈杜諾夫》出版的重責大任,並且進行編輯修改與重新配置和聲與配器,儘管遭到不少音樂評論家非議,但還是成為今日最常被演出的版本。

除了堅固如金石的友情,「俄國五人團」也為林姆斯基-高沙可夫帶來幸福的家庭。「五人團」這幾個傢伙在1860年代左右的十幾年間,也經常在聖彼得堡的富豪尼古拉‧普爾戈德(Nikolai Purgold)家中出沒,普爾戈德是當時一個極出名的鑑賞家,在他的10個孩子中,有兩個女兒對音樂特別有興趣-雅莉珊卓愛唱歌,娜德日妲喜歡彈鋼琴,兩位大小姐每天看著「五人團」的成員忙進忙出,也親耳聽聞這些激進份子的許多新創作,甚至在父親安排下由她們來演出這些樂曲。娜德日妲與林姆斯基-高沙可夫就在經常接觸下日久生情,萌生愛意,兩人終於在1873年完婚,摯友穆索斯基當然是伴郎的不二人選。娜德日妲與林姆斯基-高沙可夫婚後有6個兒女,美麗聰慧又能幹的娜德日妲,曾經在聖彼得堡音樂學院學過鋼琴與樂理,她受過的正規音樂教育遠比林姆斯基-高沙可夫來得更多。因此就像克拉拉‧舒曼一樣,娜德日妲也成為她丈夫在工作與生活上的得力幫手。

娜德日妲
Rimsky-Korsakov_Nadezhda_wife.jpg  

雖然不是音樂科班出身,但林姆斯基-高沙可夫的才華逐漸得到音樂界的肯定,在仍然保留海軍軍官的職位下,他於1871年以27歲之齡應聖彼得堡音樂學院之聘擔任兼職教授。據林姆斯基-高沙可夫日後的回憶,他認為自己之所以受到正統音樂界的青睞,是因為聖彼得堡音樂學院的新任主事者亞然柴弗斯基(Mikhaíl Azanchevsky)有意變革音樂學院的傳統教育,引進改革派與業餘音樂家將能顯示出正統音樂教育者海納百川的寬宏胸襟,此外與其讓激進份子在圍牆外面抨擊,不如將這些人抓進學院裡頭就近看管來得好些。但林姆斯基-高沙可夫擔任聖彼得堡音樂學院的教職,卻不幸讓已經因為其它原因而搖搖欲墜的「五人團」,再次引發內部的紛亂。當中又以穆索斯基最為惱怒,他認為林姆斯基-高沙可夫已經背叛了他們共有的理念,加入了敵人的陣營,拋棄了俄羅斯的傳統音樂遺產而改行去創作賦格曲與奏鳴曲。「『五人團』最終孕育出一群沒有靈魂的叛徒。」穆索斯基為此而發出氣憤難平的怒吼。

然而,轉入音樂教育工作的林姆斯基-高沙可夫顯然已經走上不同的道路。尤其他在1873年被海軍部任命為新設置的海軍樂隊總監,1874年又擔任自由音樂學校的校長之後,他對音樂教育與行政工作更為投入。他謙虛地自稱在和聲與對位方面,僅比學生多知道一點點而已,但是他開始瘋狂地學習樂理知識,幾年後林姆斯基-高沙可夫竟然成為音樂教育的專家。這位穿著海軍筆挺制服在聖彼得堡音樂學院教導管弦樂法與作曲的軍官(當時俄國軍隊規定軍士官無論是否正在服勤都需時時刻刻穿著軍服),受到許多學生的歡迎。林姆斯基-高沙可夫前後在音樂學院共待了37個年頭之久,為俄羅斯培養出眾多優異的音樂人才,其中赫赫有名者包括亞歷山大格拉祖諾夫(Alexander Konstantinovich Glazunov)、奧托里諾雷斯皮基(Ottorino Respighi)、史特拉汶斯基(Igor Fyodorovich Stravinsky)和普羅高菲夫(Sergei Sergeyevich Prokofiev)等音樂大師。

Rimsky-Korsakov_23.jpg  

☆★☆★☆★
Rimsky Korsakov - Flight of the bumblebee



Rimsky Korsakov - Song of India



Rimsky Korsakov - Hymn to the Sun - Le Coq d'Or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ourstring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