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大宜的一生可謂精彩而風光,除了他自己努力在學術研究上所獲得的博士學位外,包括母校布達佩斯大學、牛津大學、多倫多大學等均曾頒贈榮譽博士學位給他,藉以表彰他在保存民間歌謠及音樂教育上的貢獻。另外,匈牙利當局為表揚他對民族音樂所作的奉獻,也曾兩次頒給他代表國家最高榮譽的匈牙利十字勳章,並三次頒贈國家級的藝術獎金。從這些榮譽來看,如果說高大宜是匈牙利近代最重要的代表性音樂家與音樂教育家,實在一點也不為過。
事實上,高大宜一生的作品內容相當豐富,涉及層面亦極為廣泛,包括作曲、論著、教材等方面。不過總的來說,除了名揚世界的「高大宜音樂教學法」,高大宜最重要的成就,還是來自於他在民間音樂上的研究與運用。高大宜出於自己對匈牙利鄉村的濃厚情感,對於各地民間音樂努力進行搜集、整理和分析,使得匈牙利民歌的起源、相互關係和特點,都呈現了更豐富的面貌與成果。
時人常將高大宜與他的好友巴爾托克在音樂上的表現互相比較,認為高大宜至少在創新性與國際知名度上略遜巴爾托克一籌。的確,因為從採集民謠開始而維持終身情誼的高大宜與巴爾托克兩人,即使一直維持合作,分享心得,也互相影響。但後來對於民謠素材的運用與創作,兩人卻採取明顯不同的態度。巴爾托克所著重的是利用民族音樂的調性與曲式分析來進行全新的創作,而高大宜則是更偏重保存這些民謠本身固有的感情和感覺來融入樂曲之中。
態度上的差異投射在音樂創作上,使得巴爾托克根據民歌發展出極具獨創性的音樂語言,但高大宜則企圖將傳統音樂透過改編來發揮其原有的色彩與精神。所以從個人風格及創新角度來看,高大宜的表現畢竟不如巴爾托克來得燦爛耀眼,亦使得巴爾托克的名氣在國際間一直凌駕於高大宜之上。然而,高大宜的音樂卻仍始終保有堅定的信念、完美的技巧和優美的旋律感,他對於馬札爾民謠(Magyar)的發揚光大,不但讓匈牙利傳統音樂揚眉吐氣,也一直是匈牙利音樂的主流。所以就匈牙利來說,高大宜對民族的貢獻似乎也因此而超過巴爾托克了。
高大宜生平年表 |
|
1882年 |
12月16日生於匈牙利中部城市凱奇凱梅特 |
1892年 |
舉家遷往文化古都納吉松巴特,進入當地中學就讀 |
1897年 |
獨力創作《d小調管弦樂序曲》 |
1900年 |
以優異的成績獲得獎學金進入布達佩斯大學與李斯特音樂學院 |
1904年 |
於布達佩斯大學取得哲學與語言學學位及在李斯特音樂學院獲得作曲學位 |
1905年 |
又於李斯特音樂學院獲得音樂教育學位 開始與巴爾托克合作至匈牙利各地鄉間採集民間歌謠 |
1906年 |
以論文《匈牙利民歌詩節的結構》獲布達佩斯大學博士 創作曲《夏夜》在音樂學院畢業演奏會進行首演 與巴爾托克將集結的民謠共同發表成《匈牙利民歌集》一書 |
1906-1907年 |
運用獎學金旅行拜魯特、薩爾茨堡、柏林和巴黎等地 |
1907年 |
返回母校李斯特音樂學院任教 |
1907-1914年 |
繼續在各地廣泛蒐集民間歌謠 |
1908年 |
擔任李斯特音樂學院的作曲班專任教師 |
1910年 |
與愛瑪‧桑德結婚;與巴爾托克共同成立了「新匈牙利音樂協會」 |
1911年 |
升任李斯特音樂學院專職教授 |
1917年 |
開始為雜誌撰寫樂評文章 |
1919年 |
出任音樂學院副院長,隨即因政治因素牽連被迫中斷教職 |
1921年 |
恢復李斯特音樂學院教授的身份 |
1923年 |
應邀為慶祝布達和佩斯二城合併為首都50周年而創作《匈牙利讚美詩》 |
1924-32 |
陸續發表多達57首鋼琴與人聲的民歌以及許多給小朋友們的合唱音樂 |
1926年 |
完成根據民間傳說所編寫的歌劇《哈里·亞諾什》 |
1930年 |
管弦樂曲《馬羅采克舞曲》由托斯卡尼尼指揮於紐約首演 |
1932年 |
完成歌劇《紡紗坊》 |
1934年 |
為布達佩斯管弦樂團成立80週年紀念音樂會創作的《加蘭塔舞曲》首演 |
1939年 |
為阿姆斯特丹音樂廳管絃樂團建團50周年創作《匈牙利民歌孔雀變奏曲》 |
1941年 |
為芝加哥交響樂團成立50周年而創作《樂團協奏曲》 |
1942年 |
自李斯特音樂學院退休;被選為匈牙利科學院的通訊院士 |
1948年 |
歌劇《青卡·潘納》首演 |
1959年 |
妻子愛瑪去世的隔年與他年僅19歲的學生再婚 |
1961年 |
為紀念托斯卡尼尼而創作的交響曲於盧森首演 |
1963年 |
出任國際民間音樂理事會的會長 |
1964年 |
擔任國際音樂教育學會的名譽會長 |
1967年 |
3月6日因為心臟病去世 |
☆★☆★☆★
高大宜訪談實況紀錄片
Kodály-zenei
高大宜《無伴奏大提琴奏鳴曲》
Janos Starker - Kodály Cello Solo Sonata
I
II
Kodály: Magyarokho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