儘管荀白克一生之中都強調自己是個傳統主義者,但他始終被外界公認為一位革命家。即使他自己不得不承認他已放棄了某些傳統的音樂審美理念,他還是堅持為自己辯護說:「我的作品完全源自於德國的音樂傳統。我的老師首先是巴哈和莫札特,接著是貝多芬、布拉姆斯與華格納。」他不情願地說:「我是一個被迫成為激進份子的保守主義者。」
荀白克個子不高,童山濯濯,面部表情極為強烈,臉上輪廓鮮明,紋理清晰,表現出堅定不移的信心,當他緊閉雙唇時面貌就會變的扭曲,出現的則是一張不信任別人的臉孔。不過他那雙大而澄亮的眼睛更令人印象深刻,以史特拉汶斯基的話來形容:「荀白克的雙眼突出且有激情,集中展現出他全部的力量。」
荀白克常有驚人之舉,音樂上的表現如此,在其他藝術上亦然。他原將畫畫當成消遣,但不久就在畫作上有了驚人的表現,於是他考慮作多元化發展,將觸角伸向繪畫。然而,荀白克畢竟是音樂家而非畫家,他想要舉辦個人畫展的想法屢屢遭挫。等到1910年,他終於如願展出個人畫作時,得到的評論卻讓他不得不放棄發展繪畫天才的想法。一位毒舌派評論家對他舉辦畫展是如此形容的:「荀白克的音樂與荀白克的畫作,其力量之偉大足以讓你的耳朵與眼睛一起崩潰。」
不過,荀白克始終堅定的自認為是一個肩負龐大使命的人,他將音樂想像成一種終極藝術,是用來傳達「在人類社會的進步中,揭示更高生命形式」的訊息,而他本人,理所當然就是傳播這種訊息的預言家。他也深信冥冥中有某種力量在指引著他前進,當他完成第一首交響曲時,他告訴他的朋友,他已建立自己的音樂風格,「但是,我的下一首作品將會與此類風格背道而馳,因為『最高元帥』已經為我安排了下一次朝向更高階段目標的旅程。」也許正因為這股至高無上的力量,一方面讓荀白克願意耗費二三十年的時間來構思創作《摩西與亞倫》,另方面卻也始終無法結束全劇而永遠停留在第二幕吧。
荀白克生平年表 |
|
1874年 |
9月13日生於奧地利維也納 |
1885年 |
進入佛倫賈塞皇家中學 |
1891年 |
輟學後到「佛納」私營銀行工作,並開始與某些音樂家交往 |
1893年 |
創作了個人第一首完整的人聲與鋼琴作品《夢境清晰如我親睹》 |
1894年 |
參與「聖歌女神」業餘管絃樂團擔任大提琴手,結交終身好友策姆林斯基 |
1899年 |
創作弦樂六重奏交響詩《昇華之夜》 |
1900年 |
創作華格納風格的音樂歌劇《古勒之歌》 |
1901年 |
娶了策姆林斯基的妹妹瑪蒂德為妻,搬至柏林 |
1902年 |
擔任柏林的史坦音樂院作曲教師 |
1903年 |
回到維也納開班授徒,展開私人教導作曲的工作 |
1904年 |
與策姆林斯基等一群年輕的作曲家們組成了「創樂協會」 |
1909年 |
創作無調性作品-《3首小品》和《空中花園之篇》 |
1910年 |
新的音樂作品令外界費解,籌辦自己的表現主義繪畫作品展 |
1911年 |
至柏林,出版《和聲學》 |
1912年 |
創作《月光小丑》,獨創「朗誦旋律」的演出形式 |
1915年 |
應召進入軍隊服役隨即解職,1917年再度服役 |
1918年 |
成立「私人音樂演奏協會」 |
1923年 |
完成十二音列方法所寫就的《5首鋼琴小品》與《組曲》,妻子瑪蒂德去世 |
1924年 |
與歌塔‧科利希結婚 |
1925年 |
被任命為柏林的普魯士藝術學校的作曲班主任,1926年到職 |
1933年 |
遭到納粹當局解職,舉家離開德國,輾轉抵達美國波士頓任教 |
1934年 |
移居洛杉磯 |
1936年 |
執教於南加州大學與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 |
1944年 |
自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退休 |
1947年 |
創作《華沙倖存者》 |
1951年 |
7月13日於洛杉磯辭世 |
☆★☆★☆★
荀白克《摩西與亞倫》
Arnold Schoenberg: Moses und Aron
I
I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