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Wagner_02.jpg  

年滿20歲後,華格納的生活一直過得不如意。他早年的作品無一受到肯定,亦無人賞識,於是只好替別人的作品編曲,或是抄譜來賺取微薄的收入。1833年,華格納創作了《仙女》(Die Feen, The Fairies),算是正式步上歌劇創作的道路。而約在同時,他也開始發表一系列帶有挑釁意味的文章。譬如其中一篇,華格納盛讚法國風格的歌劇作品「旋律優美,輕鬆活潑」,相較之下德國歌劇就顯得「過於理性且拘泥於學院派的束縛」。這些文章為華格納樹立不少敵人,但自負的他卻不以為意,依然我行我素。

為了證明自己的觀點正確,華格納改編了莎士比亞的《一報還一報》(Measure for Measure)寫出一部《愛情的禁令》(Das Liebesverbot, The Ban on Love),並且自認此劇將能帶來成功的生活與豐厚的利潤。然而這畢竟只是想像,為了填飽肚子,華格納先是在哥哥卡爾(Karl Albert Wagner)的介紹安排下,到維爾茨堡擔任合唱指揮。1834年又應聘擔任馬格德堡一家劇院的音樂監督職務。這樣,他的職業音樂家生涯總算起了個頭。不過,生活一團混亂的華格納個性放縱又愛擺排場,這些浪蕩奢侈鋪張等壞習慣甚至跟定他ㄧ輩子。工作沒多久,華格納非但欠下一屁股債,更結下許多冤家,主要的原因是他將自我意志強加在劇院乃至馬格德堡全部的音樂家身上,最後讓整個城市都幾乎與他為敵。

Wagner_Painting_01.jpg  

不過,風流的華格納對這些反對的聲浪毫不在乎,因為他正忙著談戀愛,他愛上的對象是同劇院的女演員克莉斯汀‧敏娜普拉納(Christine Wilhelmine "Minna" Planer)。華格納的激烈性格和神經質好幾次讓敏娜花容失色,驚嚇不已,但他滔滔不絕的口才和想像力還是征服了她。華格納對敏娜說,他有多麼偉大的抱負,而且他註定將娶她為妻,他告訴敏娜《愛情的禁令》將能獲得空前的成功,所以不但能因此還清債務,而且兩人還將飛黃騰達。但是《愛情的禁令》在1836年搬上舞台後,卻難逃失敗的命運,空前的成功變成空前的災難。雖然如此,華格納與敏娜還是在這一年的11月結婚,為了逃避《愛情的禁令》的失敗以及這些年來累積的龐大欠款,敏娜幫華格納在科尼斯堡的劇院弄到一紙聘約,夫妻一起搬到那裡去住。然而馬格德堡的債主們尾隨而至,他們的到來使得科尼斯堡的新債主們為之不安-華格納剛到此地竟然馬上又積欠了一堆債務。敏娜再也受不了這種入不敷出,日夜遭到催逼,幾乎喘不過氣的日子,一氣之下收拾細軟,自個兒回到德勒斯登的娘家去住。

華格納第一任妻子敏娜
Wagner_Wife_Minna.jpg  

就在此時,華格納接到了俄國里加的聘函,前往擔任當地歌劇院的指揮。回娘家後一度移情別戀的敏娜也到了里加,回到華格納身邊。在里加的華格納,開始籌畫創作一部新歌劇《黎恩濟》(Rienzi)。但華格納惡習難改,在收入不豐又不知節儉的情況下,經濟馬上又陷入困境,債務累積的速度令人瞠目。為了躲避各地債主群起追討,華格納於18393月不得不偕同妻子搭船遠離歐陸,逃往英國。這段航程與他此時的人生似乎兩相呼應,竟然在航行途中遇到暴風雨,此次海上歷險的經過,啟發他兩年後完成歌劇《漂泊的荷蘭人》(The Flying Dutchman)

雖說暫時躲過債務而稍喘口氣,但英國的生活對華格納來說太過無聊,所以僅待不到半年,9月間他就又回到歐陸,抵達巴黎尋求發展。華格納內心早已仰慕巴黎蓬勃奔放的藝文界,非常期待自己也能在這裡大展身手,開展藝術人生。然而此時的巴黎可是當時全球文化的中心,音樂界百花齊放,對這位沒沒無聞的新到者一點也不感興趣,華格納完全被淹沒在人才濟濟的汪洋之中。雖然違華格納終於在1840年間完成《黎恩濟》,1841年又創作了《漂泊的荷蘭人》,但是這兩齣歌劇在巴黎根本得不到上演的機會。華格納在巴黎的生活馬上就陷入極端貧困的險境,只能繼續藉著抄譜的工作來餬口求生,還曾因欠債而兩度被捕下獄。

在巴黎的三年,乃是華格納一生中最貧困的時期。他曾因鞋底破洞,買不起新鞋也沒錢補鞋而無法外出。他甚至連最便宜的剃刀也買不起,只好接連幾天蓬頭垢面過日子,並且常常有一餐無一餐,飢渴難耐。後來在他的自傳《我的生涯》中,華格納曾寫下這些令他傷心的回憶:「有一天,我感到已經窮途末日了。由於身無分文,我只能在凌晨就出門,一路步行走到巴黎,因為我根本沒有錢可以買票坐車。我始終盼望著奇蹟出現,希望這時要是身上能有五個法郎該有多好。我鎮日在巴黎遊蕩,一直待到黃昏。但是,最後我還是兩手空空,不得不又循著原來的路線,一步一步走回繆頓。」這一段困頓苦厄的體驗,使得華格納原本就稱不上高貴的個性,變得更加自私而無情,讓他對一切社會倫理與道德規範,終生都採取敵視的心態。

還好,貧困的生活和艱苦的環境並未挫敗華格納的創作決心。他日以繼夜地工作,在短短的3年間,以驚人的毅力寫完了許多作品,除了歌劇《黎恩濟》與《漂泊的荷蘭人》之外,著名的作品還包括序曲《D小調浮士德序曲》和數首歌曲。他更廣泛結交文化界名流雅士,希望開闊自己的藝術視野,諸如作曲家李斯特、白遼士和詩人海涅,都是華格納經常往來的好友。

《漂泊的荷蘭人》
Wagner_DerFliegendeHollnder_a.jpg  

皇天不負苦心人,幾年的苦難終於否極泰來,《黎恩濟》在1842年獲得家鄉的青睞,準備在德勒斯登正式公演,於是華格納回到德國,投入籌備工作。同年10月,《黎恩濟》在德勒斯登劇院首演,獲得空前成功,華格納就此一舉成名,生平第一次獲得物質與精神的雙重滿足。《黎恩濟》的演出可說是華格納生命中的轉捩點,此劇的成功使華格納的才華受到矚目,更因此獲得德勒斯登歌劇院指揮的職務。1843年《漂泊的荷蘭人》隨之在德勒斯登推出,《唐懷瑟》(Tannhäuser)也跟著在1845年於同劇院上演。雖然後來幾齣都不及《黎恩濟》來得轟動,但接連數部歌劇的成功,讓華格納受到重用,獲邀擔任薩克森宮廷的音樂監督。

Wagner_Painting_03.jpg  

☆★☆★☆★
華格納《黎恩濟》
Wagner "Rienzi, The Last Tribute



華格納《漂泊的荷蘭人》
Wagner's The Flying Dutchman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ourstring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