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Tartini_06.jpg  

 

逃到阿西西的聖方濟修道院之後,塔蒂尼百般聊賴,便又拾起小提琴來把玩。這個時期關於他與音樂之間的傳說故事很多,事實上,塔替尼在躲藏追捕的時間中,原本狂放的性情大為收斂,不但重新拉琴,也開始鎮日鑽研音樂。他先是接受修道院中的管風琴師波耶梅(Padre Boeme)在樂理上的指導,繼而追隨著名的捷克音樂家傑諾霍斯基(Bohuslav Ceznohorsky)學習音樂。當然他也在完全無人教導的情況下,潛心自修鍾愛的小提琴,琴技一天比一天進步,經常在修道院內外演出,成為鄰近地區家喻戶曉的人物。

塔蒂尼亦嘗試進行作曲,他最為人所知曉的《魔鬼的顫音奏鳴曲》Il trillo del diavolo,Vražji trilček, Devil's Trill or Devil's Sonata),就是在這個位於阿西西的聖方濟修道院裏寫成的。這首奏鳴曲的誕生,和這部樂曲本身同樣的詭異。後來在1765年時,塔蒂尼自己將這部樂曲創作的奇異經過,親口告訴了法國天文學家拉朗德(Jérôme Lalande, 1732-1807)。

Tartini_Divil07.jpeg  

根據拉朗德在他《一個法國人在義大利的旅行》一書中的轉述,塔蒂尼對所他講的故事是這樣的: 1713年的某天晚上,塔替尼在睡夢中夢見一個魔鬼,要求他將自己的靈魂賣給魔鬼,成為魔鬼的奴僕,代價是塔替尼將可以從此隨心所欲讓所有的願望得到實現。他在驚嚇的情況下,突然靈光一現想到一個好主意-不如先試試這個魔鬼有何能耐,來聽聽魔鬼究竟是如何演奏小提琴再說。於是便想起手去取自己的小提琴,沒想到這時候此鬼早已洞悉他的想法,小提琴竟然自動飛到魔鬼手中,魔鬼隨即展現出驚人(同時也驚鬼~!)的技法,奏出讓塔替尼從靈魂深處都為之顫動的美妙絕倫琴韻。真可稱得上「此曲只應天上(地下)有,人間不曾幾回聞。」說不出的優美動人將塔替尼整個人都迷惑住了,他心醉神馳,高興得簡直透不過氣來,就在曲罷琴音一歇,塔替尼也隨之驚醒。

塔替尼連忙從床上起身,想要將剛剛在夢中所聽聞的「魔鬼之曲」記在樂譜上,但一切終究只是白費工夫,無論他如何努力,總是沒辦法一五一十地完整寫下來,比起他在夢中聽到的音樂來,簡直是天差地遠。不死心的塔替尼,像是著了魔一般,廢寢忘食的譜曲,終於好不容易才寫出一部小提琴奏鳴曲,這就是赫赫有名,威震各界的G小調奏鳴曲,塔替尼為這部樂曲取了一個恰如其分的名字「魔鬼的顫音」。

奏鳴曲《魔鬼的顫音》包含三個樂章,通篇流露出一種怪異的美感,而其中第三樂章就是表現出可怕音域的「魔鬼的顫音」的部分,有許多需要高度演奏技巧的顫音,就像突來的閃電一般震撼人心,這也是曲名《魔鬼的顫音》的來歷。

Tartini_Divil05.jpg  

這個故事有些荒誕,有些詭譎,甚至有些瘋狂。但出自生性狂野不羈的塔蒂尼口中,卻又增添了此事的傳奇性。也許這是塔蒂尼當時念茲在茲,一心一意想要學到世界上最神奇的小提琴技巧,在日有所思夜有所夢的情況下所發生的事情吧。當然年輕時的塔替尼曾癡迷於擊劍活動,他飛速的高超擊劍技術,在此刻也完全轉化成如霹靂般的拉弓技巧,將小提琴所蘊藏的音樂能量及爆發力發揮到淋漓盡致。另外有個在19世紀流傳甚廣的傳奇故事中則穿鑿附會的說,塔替尼的左手其實長了6根手指頭,所以他才能輕易地發揮出超乎常人的神妙琴技。

《魔鬼的顫音》這個有名的傳奇故事,也被後世的藝術家廣泛用來作為美術和文藝作品的題材。畫家許爾曼德爾就曾畫過一幅《塔蒂尼之夢》,後來又創作了同名的一件雕刻作品。義大利作曲家法爾契亦根據塔蒂尼此夢的故事寫出一部歌劇,劇名也叫作《魔鬼的顫音》。

Tartini_Divil03.jpg  

☆★☆★☆★
塔替尼《魔鬼的顫音》
Tartini  Devil's Trill Sonata

I



II



III



電音卡通版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ourstring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