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rtok_04  

 

1926年.巴爾托克著手創作鋼琴練習曲集《小宇宙》,中間曾經間斷了近六年的時間,直到1939才全部完成。這部鋼琴曲集成為巴爾托克創作歷程的結晶,原是為了小兒子彼得所作,如前所述,曲集中涵蓋各色曲風,內容複雜,技巧豐富,故以《小宇宙》名之。雖然是兒童學習鋼琴的教材,但是其內容由淺入深,極具代表性,也成為現代鋼琴教學非常重要的作品之一。

 

1930年代中期以後歐洲局勢混亂不安,戰火一觸即發,匈牙利政府想仰仗納粹勢力恢復國土的意圖越發明顯。正直而性格固執的巴爾托克並非明哲保身之人,也不隱瞞自己反納粹的立場,不願與當局合作,他在德國納粹黨控制音樂版權機構後,收回自己的版權,取消版權的代理權,將其轉到英國代理版權,更禁止德國和義大利的電臺廣播他的音樂。如此舉動,被匈牙利激進份子視為賣國賊,他卻我行我素。

 

1939年,巴爾托克的母親不幸病逝,這位一生無怨無悔支持巴爾托克,給他精神上最大鼓勵的人之死亡,使得巴爾托克對於祖國再無留戀,在完成《第六號弦樂四重奏》之際,即於1940108日在布達佩斯的音樂會後,攜妻子取道西班牙逃往美國。由於情況緊急,且在西班牙丟失全部行李,當他們到達美國時,事實上除了身上的衣服,已經什麼都沒有了。

 

 

 Bartok_20  

移民美國後,巴爾托克落腳在紐約,於1941年春天接受哥倫比亞大學的研究工作,謄寫裴瑞(Milman Parry)在南斯拉夫鄉間的錄音。這份工作與巴爾托克本身的專長研究素有相關,對他來說得心應手,他將這些錄音進行系統分類,寫成一冊《塞維爾-克羅西亞民歌》(Serbo-Croatian Folk Songs),可惜在他逝後六年才出版。

 

但是整理民間音樂的工作與生活卻缺乏明確保障。巴爾托克的作品在戰時很少演出,也沒人請他擔任演奏工作,在異鄉的生活十分孤獨貧乏,加以不幸罹患白血病,身體極度虛弱,健康狀況和經濟狀況一樣越來越不穩定。然而在這樣的情況下,巴爾托克仍固執地堅持不接受救濟。

 

為了使巴爾托克能夠得到較好的治療,美國作曲家、作家和出版者協會,還是想出方法讓他能有足夠的醫療費用。1943年,巴爾托克的身體狀況更差了,當時在朋友奔走下,美國波士頓交響樂團總監及常任指揮,俄裔指揮家謝爾蓋•庫謝維斯基(Serge Koussevitzky)願意出一筆錢,以自己的基金會名義委託巴爾托克作曲。庫謝維斯基的條件非常寬容,根本就不想真的得到什麼作品,這筆錢實際上是對巴爾托克的變相救濟。巴爾托克先是拒絕,經勸說才接受下來。這筆錢如及時雨,已足夠緩解他沉重的治療費用。

 

 

 Bartok_09  

在休養兩個月之後,巴爾托克的健康緩步恢復。19438月,巴爾托克開始創作《樂隊協奏曲》(Concerto for Orchestra),兩個月後樂曲總譜即告完成。1944121日,在庫謝維斯基的指揮下,《樂隊協奏曲》由波士頓交響樂團首演,大獲成功,此後也成為巴爾托克最受歡迎的作品。接著在1944年,他又為小提琴演奏家耶胡迪•梅紐因(Yehudi Menuhin)創作了《小提琴獨奏曲》(Sonata for Solo Violin)。

 

《第三號鋼琴協奏曲》則是巴爾托克於1945年的最後力作,這是他想送給鋼琴家愛妻笛塔42歲生日的獻禮。巴爾托克身體已如風中殘火,自知來日無多,卻更加狂熱地工作,希望在闔眼之前能完成這件作品。已經在1942年也移居美國的兒子彼得特地從海軍請假回家,在病榻前幫忙謄寫樂譜。在巴爾托克去世之際,樂譜上只剩曲尾17小節,卻也如預知一般,巴爾托克已先寫好速記簡譜,只待手補編入即全曲完成,似乎是在臨終前已決意要掙扎寫到此處,才擲筆長逝。

 

1945926日,巴爾托克辭世,享年64歲,去世時他的妻子笛塔和兒子彼得隨侍在側,每人各握著巴爾托克的一隻手,他的遺體葬在紐約(Woodlawn)紀念墓園。1988年,巴爾托克的兒子才將他的骨灰運回布達佩斯重新安葬。

Bartok_22   

★☆★☆★☆

巴爾托克《第三號鋼琴協奏曲》
Bartok :
Piano Concerto No 3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ourstring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