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itten_23  

 

之後,布瑞頓便開始撰寫他的第二齣歌劇《彼得格萊姆斯》(Peter Grimes),並且找來劇作家斯萊特(Montagu Slater)撰寫劇本。這部歌劇於194567日在歐戰甫結束之際,選在倫敦的撒德斯威爾斯劇院(Sadler's Wells)作為重新開幕的第一場演出,這場演出獲得極大的成功,獲得了許多佳評。然而,這部作品卻引來一些極力反對的聲音,部分原因是議論者認為運用英文演譯歌劇而非過去慣常使用的義大利語或德語,實在是「難登大雅之堂」。這些言論導致布瑞頓後來與倫敦的劇院漸行漸遠。

Britten_35  

平心而論,這齣歌劇被認為是布瑞頓乃至英國音樂史上的一座里程碑。主角彼得格萊姆斯是一個漁夫,他不滿於現實社會所做出的種種故事。作品深刻探討了邊緣人物的另類思維在社會中遭到群體孤立的景況。彼得格萊姆斯這個角色是極為複雜的,社會的對立以及與普世價值觀的不相容,都促成了他性格中的陰暗面。布瑞頓敘述自己的這部歌劇:「這個個體與社會鬥爭的主題於我心有戚戚焉。社會的險惡使個人的惡毒更加嚴重。」《彼得格萊姆斯》的音樂極其重視與語言的搭配,儘管採用順應時代潮流的現代風格創作,但全劇依舊以傳統形式為主體。其中最著名的器樂段落是由間奏曲組編而成的《四首海的間奏曲和帕薩卡利亞》,精巧的描繪大海的完美景緻,後來常被取出作為單獨演奏的管弦樂小品。

Britten_38  

《彼得格萊姆斯》這部作品還有劃時代的社會意義。1980年以前,無論是評論和傳記基本其實很少提及布瑞頓的性傾向,但自1983年起,才有論者公開指出布瑞頓的性傾向影響了他作品中的一些隱喻:「有充分的理由相信,那個沒有講出的問題是在1945年的《格萊姆斯》中不敢涉及的,當時仍然被視為犯罪行為而無人敢談論的,那就是《彼得格萊姆斯》涉及到了同性戀的內容。如果我們以這種寓言的方式來看待這部歌劇,至少,在理解格萊姆斯的性格時就不會有問題(包括道德的和戲劇的),我們也可以清楚地看到小鎮人對於格萊姆斯的惡毒與迫害的緣由。而彼得由於罪惡感和自我憎恨導致的悲劇,在今天的人看來也會更覺沉痛和有現實感。」

Britten_51  

二戰結束之後,人民的生活開始回復正常。1946年,布瑞頓也應英國教育部的委託,為一套介紹管絃樂團及樂器的教育影片《管絃樂團的樂器》創作配樂。布瑞頓接受了這項工作,他運用了二百多年前的17世紀英國作曲家浦塞爾(Purcell)的歌劇《摩爾人的復仇》中的一段迴旋曲(Rondeau)為主題,再以此主題寫成變奏曲和賦格曲,而每一段變奏均用上不同的樂器。這首樂曲便是《浦塞爾主題、變奏及賦格曲》(Variation and Fugue on a Theme of Purcell),又或是更廣為人所熟識的名稱-《青少年管絃樂隊指南》(The Young Person's Guide to the Orchestra)。

Britten_51  

而經歷過那些反對以英語演出歌劇的奇怪言論之後,布瑞頓也決定自謀出路,他於1947年自行創立「英國歌劇團」(English Opera Group),專門演譯英語歌劇。這一年間,布瑞頓與皮爾斯也搬到薩福克郡(Suffolk)的奧德堡(Aldeburgh)定居。

奧德堡原本是一處古老寧靜的小鎮,布瑞頓在此地住到直到過世為止,許多的創作都在此處產出。布瑞頓與皮爾斯兩人從1948年開始,在這個小鎮舉辦奧德堡藝術節(Aldeburgh Festival),除發表自己的創作外,亦邀請各領域藝術家舉行展演、演講或作品發表等,至今仍於每年六月定期舉行,現在已成英國著名的藝術節之一。後來布瑞頓的故居The Red House也改建成為「布瑞頓-皮爾斯基金會」(Britten-Pears Foundation)會址,除持續規畫辦理奧德堡藝術節的演出之外,也負責推廣布瑞頓的音樂理念、持續進行相關研究計畫、以及保存作曲家資產等。讓奧德堡搖身成為英國音樂重鎮。

Britten_60  

★☆★☆★☆

Britten - Four Sea Interludes
布列頓《四首海的間奏曲》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ourstring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