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ssenet 13  

 

 

普法戰後的1870和1880年代,馬斯奈開創了他的創作顛峰,也進入他最輝煌和最有成果的時期。他在1871年和聖桑在國家音樂協會(Societe Nationale de Musique)會面,發表了共同為振興法國交響樂和器樂曲而努力的共識。接著,帕德盧管弦樂團演奏了他的第二組曲《匈牙利情景》(Scènes Hongroises),巴黎喜歌劇院也公演他的第二部喜歌劇《巴贊的唐塞札爾》(de Bazan),兩部作品皆大獲成功。而從1873年起,馬斯內的戲劇音樂作品,如《艾林尼》(Les érinnyes)、神劇《抹大拉的馬利亞》(Marie-Magdeleine)和《夏娃》(Eve)等,更贏得了廣大民眾的普遍歡迎。

馬斯奈對於法國歌劇,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因為在白遼士身故之後,由於普法戰爭的影響,歐陸其他國家視法國為封建象徵,較少演出法國歌劇,之後又因古諾不肯往訪英倫三島,加以比才早逝(於1875年6月3日去世,他也是馬斯奈最好的朋友之一),法國歌劇出現後繼無人的窘境。

Massenet 16  

於此情況下,馬斯奈經由恩師湯瑪斯的力薦,以及出版商哈特曼與妻子妮娜夾的支持,毫不費力就成為當時法國歌劇的唯一代表人物。無疑地,馬斯奈天生勤奮的個性,也驅使他創作不斷,從1877年推出歌劇《拉霍的國王》(Le Roi de Lahor)起至他過世,他的歌劇作品可說從未間斷。

不過,讓馬斯奈首度嚐到全面成功滋味的卻是神劇,1872年的神劇《抹大拉的馬利亞》請來當時最有名的女歌手寶琳(Pauline Viardot-Garcia)主演,其轟動程度使整個花都巴黎都為之瘋狂(寶琳是俄國大作家屠格涅夫的秘密情婦)。

Massenet 19  

馬斯奈於34歲(1876)那年,獲頒法國國家的榮譽「騎士勳位」(後又於 1899 年被提升為排行第二高的「大軍官勳位」),1878年便被選入法蘭西學院的藝術院士,是當時院士中最年輕的一位。1878年起,馬斯奈又應聘回母校巴黎音樂學院擔任作曲教授,直到1896為止。他在巴黎音樂學院所教育出來的學生,包括了布律諾(André Bloch)、夏龐蒂埃(Gustave Charpentier)、蕭頌(Ernest Chausson)、哈恩(Reynaldo Hahn)、皮恩奈(Gabriel Pierne)、凱什蘭(Charles Koechlin)和羅馬尼亞的安奈斯可(Georges Enesco,參見本部落格2012年8月音月星)等,後來都成爲知名的作曲家。不過,馬斯奈在巴黎音樂學院中,卻被劃歸為傳統浪漫派的勢力,提倡的是華格納式的後浪漫時期的丰采,也招致另一派以丹第為首的古歌唱學派(Schola Cantorum)的新勢力之巨大攻擊和訕笑。

之後,馬斯奈又將創作重心回到歌劇。他於1881年改寫了史詩,完成名劇《希律皇后》(Herodiade),將神話故事莎樂美成功地搬上舞台。三年後他更完成畢生傑作之一的歌劇《曼儂》(Manon)。當時法國以妓女或墮落女性為故事題材的戲劇風行一時,馬斯內緊握住這股風潮,連續寫出好幾部這類題材的歌劇,游走於煽動的情欲與傳統的浪漫之間的邊緣地帶,運用浪漫迷人的音樂讓情色若隱若現,成功的抓住當時人們的心情。1894年所推出的歌劇《泰綺絲》(Thaïs),應該是這類歌劇的登峰造極之作。這齣描寫妓女泰綺絲的故事劇,與之前的《曼儂》,及另齣以德國大文豪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的名著《少年維特的煩惱》( Die Leiden des jungen Werther)一書所改編的歌劇《維特》(Werthe r),後被並稱為馬斯奈的三大名劇。

Massenet 09  

★☆★☆★☆

Massenet: "Werther"

馬斯奈:《維特》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ourstring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