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esco_03  

 

 

18976月,安奈斯可初次於巴黎演奏自己的作品,吸引了樂界的注意,也讓他的《羅馬尼亞音詩》於次年有機會由科隆交響樂團盛大演出並獲得成功,隨後他並多次與該樂團合作擔任小提琴獨奏。而在這一年,他也在布加勒斯特首次嘗試擔任指揮工作。至於安奈斯特的小提琴演奏生涯,則起於1902年在柏林的個場演出,同年間他舉辦了鋼琴三重奏的公演。到了1904年,安奈斯特更進一步與志同道合者組成一個四重奏樂團展開巡迴演出。

安奈斯可的謙遜性格在與其他音樂家的合作中表露無遺,因為他從不讓自己的鋒芒蓋過其他人,必要時寧可擔任伴奏,也要讓其他音樂家展露才華。如能將自己的作品給更合適的人主奏,是他最快樂的事。而且,在20世紀的開端,布拉姆斯的樂曲已經褪了流行,但安奈斯可卻不隨波逐流的迎合大眾口味,竟然還願在巴黎推出一系列全場布拉姆斯作品的音樂會,亦可看出他的性情。更令人耳目一新的是,他以羅馬尼亞民歌為主軸,創作出讓人激賞的民族風味樂曲。

從安奈斯可創作的初期開始,羅馬尼亞風格就與他形影不離。事實上,他最早的音樂記憶,也是由路邊與巷旁的流浪小提琴手和羅馬尼亞東北部的摩拉維亞街頭藝人的旋律所拼組而成。後來安奈斯可於1951年回憶起童年往事時,就提及自己3歲時,當地一個三人組的吉普賽樂隊激起他對音樂最初的興趣,此外他還常會躲到果園後去偷聽一個老園丁吹長笛,這些都深深鐫刻在他內心裡,成為一生無法抹滅的記憶,對於他的創作更有無比的影響力,譬如他後來寫出的Op.28《兒時印象》就是明證之一。

Enesco_13  

所謂的羅馬尼亞民歌,涵蓋好些不同的類型:歌謠、讚美詩、牧歌、舞曲、婚禮歌曲與葬禮悼歌等,在音樂性和社會意義上都各有不同。然而在羅馬尼亞作曲家布勒伊洛尤(Constantin Brailoiu)於1920年代有系統地搜集民間歌曲之前,安奈斯可已經早就認識自己民族音樂的重要性與特殊性。他認為羅馬尼亞民歌具有融合多民族音樂的特點,他說:「羅馬尼亞音樂其實是阿拉伯、斯拉夫和匈牙利等各地音樂的混合體,儘管如此,仍然具有獨到的特性。在蒙泰尼亞地區會呈現多一點土耳其味道,而在摩拉尼亞地區則與匈牙利風格更為貼近。你無需擔心它揉雜了太多外來元素,因為到最後,總還是會回歸成我們的『羅馬尼亞風格----在歡樂的情緒中往往深藏著悲傷,類似於鄉愁,短暫的回憶和樂趣往往在轉瞬間稍縱即逝,繼而被惆悵吞沒。我們或可稱其為夢幻感,哪怕在快速的段落裏也不失憂鬱,而且通常傾向採用小調的形式。歸納這些特質,它們奠定了羅馬尼亞音樂旋律的基礎。」

也就是對於自己民族音樂的理解與情感,讓安奈斯可於19011902年間創作出足以讓他流芳百世的《A大調第一羅馬尼亞狂想曲》與《D大調第二羅馬尼亞狂想曲》。《A大調第一羅馬尼亞狂想曲》具有鮮明的民族風格,大量運用羅馬尼亞民間音樂及舞曲素材,於作品中表現出歡快、熾熱的舞蹈場面,始終貫穿著濃烈無比的羅馬尼亞民族氣息,熱烈的情緒逐漸攀升,隨著樂曲發展步向高潮。在接近尾聲時,還出現了人們所熟悉的《雲雀》的旋律。

D大調第二羅馬尼亞狂想曲》是與《A大調第一羅馬尼亞狂想曲》舞樂風格恰恰相反的作品,有如雄闊史詩一般,曲調似乎對於國家民族未來的命運進行深沉的思考,不時穿插的是對於祖國壯麗河山的描繪,也敍述著人民在田園生活理的美好風景。當然,濃郁的羅馬尼亞民族風格,則是與《A大調第一羅馬尼亞狂想曲》前後呼應、始終如一的堅持。

1903 38D大調第二羅馬尼亞狂想曲》在安奈斯可指揮下,於羅馬尼亞首都布加勒斯特首演,得到全國人民的讚嘆與歡迎,這首樂曲讓他成為一舉成名的作品,羅馬尼亞女王也因此任命安奈斯可為宮廷首席小提琴家。


Enesco_27  

☆★☆★☆★

 安奈斯可《第一羅馬尼亞狂想曲》
Enescu Romanian Rhapsody No. 1
I



II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ourstring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