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Tchaikovsky_05  

 

柴可夫斯基優異的表現與突出的畢業作受到尼古拉魯賓斯坦( Nikolay Rubinstein ,安東魯賓斯坦的弟弟)的賞識,邀請柴可夫斯基到他在莫斯科所創辦的音樂學校擔任和聲樂與音樂史教師。當時柴可夫斯基父親已經退休,家庭經濟頗為拮据,有這樣的機會,馬上欣然接受教職。次年這所音樂學校改制成莫斯科音樂學院,與其兄安東所創設的聖彼得堡音樂學院共同成為俄國最富盛名的兩大音樂學府,成為樂壇佳話。

柴可夫斯基在莫斯科音樂學院的待遇並不高,但卻有充分的時間作曲,所以接下來的十年,都全心投入教學和創作。在任教的第一年裡,他就完成了第一號交響曲《冬之夢》,但是公演卻沒有受到觀眾青睞,使柴可夫斯基非常失望,不過他沒有因此而氣餒。隨後又立即創作一些鋼琴曲、序曲等,然而可惜的是,這些作品也都沒有獲得很大的成功。

1868
年,柴可夫斯基與俄國國民樂派「五人團」成員開始往來,(「俄國五人團」的事蹟請參考20113月的音月星─林姆斯基-高沙可夫與8月的音月星─葛拉祖諾夫),他於這一年先認識了「五人團」領袖巴拉基列夫(Mily Balakirev)和樂評家斯塔索夫(Vladimir Stasov),起因是安東魯賓斯坦辭去俄羅斯音樂學會總監,遺缺由巴拉基列夫遞補。身為莫斯科音樂學院教授的柴可夫斯基將他的新作交響幻想曲《法坦》交由巴拉基列夫指揮演出,巴拉基列夫對柴可夫斯基頗為欣賞。柴可夫斯基趁著回到聖彼得堡時與「五人團」見面並相處一段時間,推廣俄羅斯傳統音樂不遺餘力的「五人團」,特別對柴可夫斯基原本帶有濃厚俄羅斯民歌氣息的《第二交響曲》極為讚賞。林姆斯基-高沙可夫寫道:「雖然他(柴可夫斯基)的學院背景依舊是我們與他交流時的障礙,但我們對他的看法還是變好了。」

Tchaikovsky_07  

然而此時,柴可夫斯基的作曲風格卻與俄國國民樂派逐漸疏離,相較俄國國民樂派主張以俄國民族元素創作出具有豐富民族特色的音樂,柴可夫斯基的作曲風格則力求自己的創作獨立性格,且日趨回歸西歐作曲樂風。觀念的差距讓雙方漸行漸遠,兩種不同的創作方式,也形成後來俄國樂壇的兩大潮流。因此,當巴拉基列夫後來接到柴可夫斯基寄來的管弦樂序曲《羅密歐與茱麗葉幻想序曲》時,將其撕成碎片而不屑一顧,而柴可夫斯基在創作七年後,也將《第二交響曲》巨幅修改,讓民族色彩降到最低。

柴可夫斯在1869年經歷了其一生唯一的一次戀情,他愛上了比利時女高音狄希莉雅朵(Désirée Artôt),兩人雖然互相傾慕,可個性內向的柴可夫斯基卻遲遲不敢向狄希莉求婚,直到狄希莉與一個西班牙男中音結婚後,這段感情遂無疾而終。雖然柴可夫斯基在感情上受到挫折,不過這段期間,他在創作上卻有不錯的收穫,他早年的傑作,像是《第一號管弦四重奏》、《幻想曲》、《暴風雨》等陸續問世。1874年柴可夫斯基更譜出降b小調《第一號鋼琴協奏曲》,這首曲子乃是柴可夫斯基最受世人喜愛的曲子之一。

柴可夫斯基於莫斯科音樂院任教時間日久,得到不少學生的喜愛,其中有一名個性偏執的女學生安東妮雅米露可娃(Antonina Miliukova)以大量的情書攻勢瘋狂倒追,公開揚言非他不嫁,甚至以死要脅。雖然柴可夫斯基好像對自己班上是否有這個學生沒有印象,但是米露可娃相當堅持,仍不斷持續寫信給他。當時柴可夫斯基正好迷上普希金(Pushkin)的詩作「尤金奧尼金」(Eugene Onegin),並且打算將其改編成歌劇。由於詩中的主角尤金對年輕時曾拒絕塔琪安娜一事終身悔恨,入戲太深的柴可夫斯基或許將自己想像成尤金,認為自己不應回絕米露可娃的感情追求,兩人終於在1877718步上禮堂成婚。

柴可夫斯基與安東妮雅米露可娃
Tchaikovsky_Antonina Milukova  

但蜜月還沒結束,柴可夫斯基就後悔了,在兩人於726回到莫斯科時,他已經瀕臨崩潰的邊緣。周遭的朋友們都看得出來他的狀況很不好,但是沒有人知道嚴重性。婚後才兩個星期,柴可夫斯基企圖跳進冰冷的莫斯科河中自殺,還好因為受不住天寒地凍而放棄,卻也染上嚴重的肺炎。精神上幾近崩潰的柴可夫斯基拖著病軀逃回聖彼得堡。
他的哥哥安納托利(Anatoly)到聖彼得堡火車站柴可夫斯基他時,幾乎認不出一臉憔悴、瀕臨崩潰的孱弱男子就是自己的弟弟。安納托利急速將他送到鄰近的旅館,柴可夫斯基在那裡整整昏迷了兩天兩夜。在接受精神科醫師診療後,醫師建議柴可夫斯基徹底改變自己的生活形態,不必要再嘗試改善自己的婚姻,也不要再與新婚妻子見面。自此之後,柴可夫斯基果真再也沒有見過米露可娃,但會定期寄生活費給她,直到去世兩人的婚姻關係都一直保持著。

Tchaikovsky_06_1874  

此後的幾年,柴可夫斯基又有新的恐慌,他害怕米露可娃會將他們兩人已分開的內幕公諸於世。安納托利曾試著說服米露可娃辦理離婚,但她卻不肯,就連配合對外宣稱兩人婚姻破裂是因為柴可夫斯基有外遇,她都不肯。出版商尤爾金森(Pyotr I. Jürgenson)費盡唇舌為好友柴可夫斯基爭取離婚也始終未果,卻在1880年夏天意外發現米露可娃早已另結新歡,還生下孩子,但被棄養在孤兒院裡。直至1896年,米露可娃被強制送進精神病院,最後於1917年過世。

柴可夫斯基個性內向且脆弱,感情豐富卻自我壓抑,他從未將自己的精神折磨歸咎於米露可娃,只相信那是宿命安排的悲劇,也是對他僅為了結婚而結婚的懲罰。雖然一直以來,柴可夫斯基總被認為具有同性戀傾向,卻在當時的社會環境試圖壓制而導致內心激烈衝突,並認為這是他婚姻破裂的原因。但也有不少學者根據他留下的信件資料,以及友人的描述,並不贊同他是同性戀者的說法。事實上當安納托利訂婚時,柴可夫斯基曾寫了一封感人肺腑的信給哥哥,信中寫道:「有時候我真的很希望能為一個女人溫柔的觸摸與疼愛。我常幻想被一個慈愛的女人所擁抱,能夠躺在她的腿上親吻著她」似乎也證明儘管婚姻經驗像是一場夢魘,但柴可夫斯基對於婚姻的憧憬卻從未消減。

Tchaikovsky_20  

☆★☆★☆★

柴可夫斯基《第二號交響曲
Tchaikovsky: Symphony No.2 (Svetlanov)





柴可夫斯基《羅密歐與茱麗葉幻想序曲》
Tchaikovsky: Romeo & Juliet (RNO1994 Pletnev)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ourstring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