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chaikovsky_08_1863  

 

彼得‧伊里奇‧柴可夫斯基 (Pyotr Ilyich Tchaikovsky, 俄語:Пётр Ильич Чайковский)184057誕生在俄國的金屬工業城沃金斯克Votkinsk,出身於富裕的中產階級家庭,祖父曾被擔任葛拉洛夫市(Glazov)的市長,父親伊利亞(Ilya Petrovich Tchaikovsky)是國有礦廠的採礦工程師,母親雅莉珊卓(Alexandra Andreyevna née d'Assier)則是其父的續絃妻,擁有法國血統,祖先於十六世紀遷居到俄國。

由於雙親都接受過包括音樂在內的良好藝術教育,柴可夫斯基極為聰慧又相當早熟,不過幼年時期表現出的天賦卻在音樂之外──譬如語言,他在6歲時除了俄文之外,還能閱讀法文與德文,到了7歲時已能用法文寫詩。不過小彼得的個性也極為敏感,他的家庭教師曾因此給他一個「小瓷人兒」的暱稱,意思是一不小心就會讓他受到傷害。

在音樂方面,柴可夫斯基極有天分,如果他的雙親願意培養的話,他很可能早就成為俄國音樂界出類拔萃的神童。事實上他天生具有異於常人的靈敏聽覺,據他說,當他初學鋼琴時,聽到的旋律總過耳不忘,甚至到晚上還縈繞在腦中,讓他無法入眠。

彼得‧柴可夫斯基(1)1848年與家人合影
Tchaikovsky_Family_1848  

他的音樂啟蒙來自4歲起,在母親的教導下自行在家中的鋼琴上彈奏,很快地到6歲時,即掌握初步彈奏技巧。當柴可夫斯基10歲時,已經對音樂表現出濃厚的興趣,從未受過完整訓練的他無師自通,甚至在14歲時就嘗試自己作曲,然而這首曲子卻有個哀傷的背景,因為柴可夫斯基的母親於當年死於霍亂,創作這首圓舞曲是為了紀念母親。

即使柴可夫斯基的雙親知道他對音樂的志向與天份,卻極不贊同他以此為業,畢竟難以靠音樂餬口,所以替他做了選讀法律的決定,以便日後成為帝國官員。因此10歲的小彼得與長兄一同在1850年進入皇家法律學校(Imperial School of Jurisprudence)就讀,基於法律學校最低入學年齡為12歲,所以他先念了兩年的預備學校。進入法律學校就讀之後,柴可夫斯基對於音樂並沒有忘情,有空的時候還是常常自行作曲。並且從1855年起,私下跟隨一位德國籍老師昆德林格(Rudolph Kündinger)學習鋼琴和作曲理論。

1859
年,柴可夫斯基結束七年學業,從法律學校畢業,隨後進入俄國司法部擔任辦事員,19歲的他一方面從事繁雜的事務工作,另方面也加入司法部的合唱團,任自己的音樂志趣持續發展。但是柴可夫斯基對於法律實在毫無興趣,所以在1861年離開司法部,先是出國一段時間,直到父親因遭受連串投資失利使家產殆盡後才回國。而後他終於說服父親,進入沙皇亞歷山大二世(Tsar Alexander II)的姨母帕夫洛伏納大公夫人(Grand Duchess Elena Pavlovna)的俄羅斯音樂學會(Russian Musical Society, RMS)所主辦的音樂班,追隨乍列姆巴(Nikolai Zaremba)學作曲。不久之後,音樂班在為國家發掘音樂人才的需要下,經鋼琴大師安東魯賓斯坦(Anton Rubinstein)倡議,於1862年轉型為正式的音樂學府,也就是赫赫有名的聖彼得堡音樂學院(Saint Petersburg Conservatory),柴可夫斯基也隨乍列姆巴進入音樂學院就讀。

在音樂學院中,柴可夫斯基的音樂天份很快就被眼光精準的魯賓斯坦發現,魯賓斯坦甚至公開認定他是個不出世的音樂天才,對他時時關愛,青睞有加。但是柴可夫斯基並未因此而自傲,反而更為勤勉,在音樂學院中按部就班完成全套課程,並且對於老師所傳授的知識虛心學習,特別是在作曲方面進步的很快,這一段期間他完成了一些管弦樂及室內樂小品的習作。唯一讓柴可夫斯基恐懼的課是指揮,當他站在樂團面前,馬上變得渾身不自在,這種恐懼終其一生似乎都無法克服。但無庸置疑的,他依然是音樂學院最優秀的學生之一,當1865年柴可夫斯基自音樂學院畢業時,以一部席勒《歡樂頌》為題材改編的清唱劇,得到了學院的銀牌獎。

柴可夫斯基21歲留影
Tchaikovsky_21_1860  


☆★☆★☆★

柴可夫斯基《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庄司紗矢香演奏
Tchaikovsky : Violin Concerto in D major op.35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ourstring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