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rlioz_09_child.jpg  

 

埃克托‧路易‧白遼士Hector Louis Berlioz18031211生於法國西南部的聖·安得雷丘(La Côte-Saint-André),他的父親是一位名醫,也是個擁護無神論的自由派,受到當地人們的尊重。母親則是正統天主教徒。家裡共有6名子女,除了其中3位夭折外,另兩位南茜(Nanci)與亞迪勒(Adèle)與埃克托感情極好,終生都維持親密關係。在白遼士的記憶中,是如此描繪他美麗的家鄉:「金黃的田野,青翠的綠地--在寧靜與祥和中洋溢著夢幻一般的莊嚴與凝重,美麗得難以用言語來形容。」6歲時,小白遼士就被父親送到當地的神學院當寄宿生,嚴格的神學院教育讓年幼的白遼士留下難以磨滅的惡劣回憶。幸好,沒多久之後,拿破崙強迫神學院關閉,小白遼士才獲得解脫。

回到家裏之後,父親承擔起對白遼士的教育責任。老白遼士雖是醫生,但也是一個音樂愛好者,因此他的兩件愛好——音樂和醫藥——充滿於小白遼士人生的頭20年生活。小白遼士從父親處所受到的教育,從拉丁文、數理到音樂。就音樂方面來說,小白遼士的確非常有天賦,很早就會視譜歌唱,先後又學會了長笛和吉他演奏,但卻從來沒有學習過鋼琴。因此不意外的,他最早的一些作品就是為吉他、長笛和聲樂而創作。因為他對鋼琴不熟悉,所以也是極少數不是從鋼琴出發的作曲家之一,後來所創作的音樂也較少富含鋼琴的意味。

當小白遼士對音樂的癡迷越來越明顯時,他的父親不得不開始擔憂起來,身為名醫,當然希望兒子能克紹其裘,也成為一名醫生,把難以維生的音樂放到一邊,這對天性浪漫的埃克托來說是沉重的束縛。他的浪漫早從孩提時代就四處散播,此從他的情史就可看出端倪。根據他後來所寫的《自傳》,當他12歲時就與鄰居18歲的大姊姊愛絲塔‧芙尼爾(Estelle Fornier)墜入情網,引發一場紛爭。他這樣不受拘束的熱情,似乎讓大人們有些頭痛。所以父親乾脆將他送到巴黎去學醫,以便將來能繼承家業。於是在1821年的秋天,甫從高中畢業、年方18歲的白遼士便這樣來到了巴黎。對於一個外省青年來說,巴黎的誘惑實在是太大了,雖然當時的情況是藝術界在法王復辟後的政局緊張氣氛中仍顯得一蹶不振,但是白遼士仍然感受到異樣的興奮。

Berlioz_13.jpg  

白遼士在巴黎的落腳處,是離醫學院很近的聖雅克街,屬於拉丁區。白遼士在醫學院所學習專業則是骨科,因為與他一起來巴黎的還有堂兄及一些親戚,因此白遼士並不感到孤單。除了他不喜歡的解剖課程之外,白遼士還是將大部分的閒暇時間耗費在巴黎歌劇院,在那裏他經常欣賞薩利埃里和葛路克的作品,尤其是《伊菲姬尼在陶利德》讓他留下極為深刻的印象。(有關葛路克的介紹請參見20117月的音月星)。在白遼士後來的《自傳》裏,對這段回憶是這樣寫的:「走出劇院,我暗自發誓,無論是父親、母親、舅舅、舅媽、祖父母及朋友們怎樣反對,我都要當一名音樂家。」

為了實現自己的計畫,白遼士先是寫信給父親,百般解釋及描繪自己的理想,另一方面還跑到巴黎音樂學院圖書館去抄寫葛路克的歌劇總譜,沒想到撞見巴黎音樂學院院長凱魯比尼(Luigi Cherubini),結果白遼士被凱魯比尼發現他不是音樂學院的學生,而慘遭轟出圖書館。然而,事情沒能朝著白遼士所期待的方向發展,父母親依然激烈反對他學習音樂,父親甚至揚言要停止提供他在巴黎的生活費。不過,讓人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了,就這樣拖著過了不到兩年,醫學院竟然因為時局不穩定而停辦,白遼士的醫學教育也隨之無疾而終。於是,他順理成章的想要展開自己的音樂人生。

Berlioz_Cartoon_04.gif  

☆★☆★☆★
白遼士《夏之夜》選曲Les nuits d'été
〈玫瑰之魂〉

Berlioz - Le spectre de la rose (Antonacci - Parma)



〈無名島〉
Berlioz - L'île inconnue - (Anne Sofie von Otter)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ourstring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