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humann_01.jpg  

 

出於對鋼琴的喜愛,無法成為鋼琴演奏家的舒曼並沒有對鋼琴忘情,因此鋼琴曲的創作始終是舒曼生命中最重要的一部分。隨著樂理知識越來越豐富,舒曼在23歲時期創作了一部傑作,亦即同一主題和十二格變奏的《交響練習曲》,1834年至1835年間又創作一部《狂歡節》(Carnaval,德文Karneval),是一部由21個小曲組成的鋼琴傑作,同樣也是舒曼最成功的作品之一。

《狂歡節》完成之際,舒曼正值25歲血氣方剛之年,甫創辦的《新音樂報》讓他的知名度暴增,音樂事業也隨之起飛。在《狂歡節》這部作品中,也充滿著舒曼音樂的浪漫主義精神,卻又反映出他在音樂上的批判性格。舒曼不僅在文字上喜歡寫犀利且旗幟鮮明的音樂評論,在作曲時也愛用音符來表現出自己的獨立精神。

不過,《狂歡節》產生的背後,還是有段悲戚的愛情故事,主人翁就是舒曼自己。原來舒曼拜威克為師並且搬進老師家裡住的時候,有位17歲的貴族千金愛娜斯汀‧馮‧弗利肯也來到萊比錫,投身威克的門下學習鋼琴。愛娜斯汀比舒曼小6歲,是個聰明伶俐的清秀少女。兩個年輕人同在一起學琴,日久生情,也就自然開始交往。威克的音樂界好友中有一位女鋼琴家杭莉耶特‧弗依克,常在威克家中走動,她發現舒曼與愛娜斯汀情投意合,於是從中拉攏,為兩人製造出更多單獨相處的機會。不久之後,舒曼就有意與愛娜斯汀私訂終生,他也曾向母親稟報過自己的心意。然而這件婚事,卻未得到女方家人的贊同,尤其是愛娜斯汀的養父馮‧弗利肯男爵極力反對,為了怕這件事難以收拾,男爵趕來將愛娜斯汀帶回遠在亞舒的家中,不再讓她和舒曼相見。舒曼心碎不已,為了見心愛的人一面,曾兩度前往亞舒,始終未能如願,最後仍抱憾而歸。鋼琴組曲《狂歡節》就是在舒曼憶念這段已逝愛情的心境下創作出來的。

Schumann_05.jpg  

《狂歡節》源自天主教的風俗,為了紀念耶穌在曠野絕食苦行40日,因此教徒在一年中有40天的大齋必須節食且禁食肉類,在進入這40天之前的三日間,信徒則會大吃大喝,大玩大樂一番,慶祝方式各地或有不同,但一定有化裝遊行和歌舞狂歡。舒曼的思緒就是圍繞著這三天的狂歡節而創作出一套21首樂曲,並為每一首曲都題上不同名字,而且在這套《狂歡節》的名稱下加上副標題「由四個音符所組成的簡單風景」。所謂四個音符,就是A、SEs(降E)、C、H(B),合組起來正是ASCH,也就是亞舒這個地名,愛娜斯汀所居住的地方。

用人名或地名的字母音符寫音樂並不是舒曼的創舉,在西方,人們本來就喜愛以字母組合變換的字謎遊戲為樂,這種遊戲帶到音樂裏,就成了音符遊戲,曾有許多音樂家都有類似的音樂作品。但舒曼顯然是其中的佼佼者,他將四個音排成三個音列,整套《狂歡節》的21首樂曲都是以此三種音列構成,還將它們以單音記在低音部曲譜上,排在第八與第九曲之間,再加上一個標題斯芬克斯Sphinx(
希臘神話裡人面獅身的妖怪,總是攔住路人,用謎語問他們,猜不中答案者就會被牠吃掉),好像在問人們-能否解開他所佈下的謎團呢?

在《狂歡節》裏,經過第一首《前奏曲》之後,各式人物便相繼粉墨登場。首先是法國傳統的丑角皮埃羅,皮埃羅白衣粉面,神色憂鬱,常自以為是個哲學家,說些故作高深的言語,引人發笑。接著出現的是皮埃羅的搭檔阿爾列金,阿爾列金四處蹦蹦跳跳、吆喝個不停,手中長鞭亂舞,醜態百出。緊接著出場的還有義大利喜歌劇中的丑角潘塔隆和克隆賓娜,然後有《賣弄風情的女人》搔首弄姿,有《蝴蝶》穿梭飛舞,還有《跳舞的字母》到處閃耀著光芒。《狂歡節》中的要角則是舒曼心目中的「大衛同盟」。在《狂歡節》裏出現的「大衛同盟」盟友當然有與舒曼形影不離的
弗羅雷斯坦和歐塞比烏斯,此外還有馮‧弗利肯男爵、後來成了舒曼夫人的克拉拉、蕭邦、帕格尼尼等與舒曼熟悉的人。這些盟友在狂歡節舞會上快樂地跳舞狂歡,最後在終曲《大衛同盟進攻庸夫俗子進行曲》中聯合起來將愚昧保守的庸夫俗子們徹底打敗。

Schumann_04.jpg  

☆★☆★☆★

舒曼《狂歡節》
Schumann Carnaval Op.9 Michel Dalberto

I



II



III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ourstring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