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gner_Painting_17.jpg  

 

在華格納之前,人們普遍認為德語不夠雅緻,因此德國宮廷內外盛行的是義大利與法國的歌劇,所著重的是華麗的音樂技巧,至於戲劇的內容則予以漠視。惟隨著民族國家思想興起,民族傳統精神風起雲湧,在音樂和歌劇等創作上,德國也逐漸發展出企圖超越義大利和法國窠臼的獨特風格作品,而無疑的,華格納就是其中集大成的民族歌劇奠基人。

Wagner_Painting_16.jpg  

華格納多才多藝,可說集詩人、劇作家、指揮家、作曲家、音樂理論家及作家於一身,且一生廣泛接觸過許多不同的思想,在青年時期,主要傾向於「大德意志思想」,且受到費爾巴哈和巴庫寧的影響,寫過許多狂熱激進的文章,甚至參加德勒斯登的革命運動;但革命失敗以後,華格納接納了叔本華的悲觀主義論以及尼采的超人論;到了中年,又轉而受到戈比諾的雅利安種族主義論的影響;及至晚年,則薰陶在宗教神秘思想的氛圍中。

在華格納最重要的哲學與美學著作《歌劇與戲劇》中,曾詳細闡述其創作思維。他的劇作靈感主要源自德國古代文學著作和傳奇故事,劇本結構嚴謹,經常表現的主題是靈魂的超脫、淨化和自我犧牲的精神。他所提倡的「樂劇」重視戲劇因素,親手編寫劇本及台詞,推翻過去歌劇僅偏重音樂表現的舊有型態,推出音樂與戲劇兩者並重的歌劇新型式,因此他的歌劇規模宏大,結構完整,音樂與戲劇、舞台和詩詞等都能緊密契合,將各種藝術精準的完整呈現,使得歌劇從此之後有了翻天覆地的變革,也讓歌劇更受當代乃至現代人們的熱愛。因之,華格納被尊稱為「戲劇之王」可說是名符其實了。

Wagner_Painting_19.jpg  

華格納生平年表 

1813

522出生於德國萊比錫

1814

舉家遷往德勒斯登

1827

完成5幕悲劇作品《洛伊巴爾德與阿德萊達》
全家遷回萊比錫

1827

聽聞貝多芬《第九交響曲》和歌劇《費黛里奧》後立志成為作曲家

1831

進入萊比錫大學修習哲學,未久慘遭退學

1832

完成C大調交響曲,前往維也納鍛羽而歸

1834

應聘擔任馬格德堡一家劇院的音樂監督

1836

與女演員克莉斯汀‧敏娜普拉納結婚
前往科尼斯堡的劇院工作

1837

應聘前往俄國里加擔任當地歌劇院的指揮

1839

偕同妻子搭船前往英國,旋即再赴巴黎尋求發展

1842

返回德國,歌劇《黎恩濟》於德勒斯登首演

1843

歌劇《漂泊的荷蘭人》在德勒斯登演出

1849

因參與革命遭到通緝,逃往瑞士蘇黎士定居

1852

與金主韋森東克夫婦結識成為好友

1858

伴同妻子遷往威尼斯居住

1859

離開威尼斯,前往巴黎

1861

通緝令撤銷,返德國定居於威斯巴登的拜德里希鎮

1862

妻子敏娜與華格納分居

1864

再度前往瑞士躲債
邀請前去慕尼黑覲見巴伐利亞國王路德維希二世,之後定居於慕尼黑

1865

與畢羅之妻柯西瑪暗通款曲,生下女兒

1867

華格納離開慕尼黑,前往日內瓦定居,並與柯西瑪生下次女

1870

法院判准畢羅的離婚申請,華格納即與柯西瑪結婚

1872

親自規劃的新劇院於拜魯特破土

1874

華格納全家遷居到拜魯特,就近掌握新劇院的興建進度

1876

拜魯特劇院落成,上演《尼伯龍的指環》,舉行第一屆拜魯特音樂節

1881

赴柏林參加《諸神的黃昏》公演,突因心臟病發而退場

1882

重返第二屆拜魯特音樂節,參加並指揮《帕西法爾》公演

1883

213逝世於威尼斯,歸葬拜魯特自宅,享年70

Wagner_Painting_18.jpg   

☆★☆★☆★
華格納《諸神的黃昏》
Wagner : Götterdämmerung Final



華格納《齊德弗里格牧歌》
Wagner : Siegfried Idyll



華格納《婚禮進行曲》
Wagner : Bridal Chorus (Here Comes the Bride)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ourstring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