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rtini_09.jpg  

 

塔替尼的琴技之所以能超越常人,除了與生俱來的天分以外,其實也不能忽視他在音樂上的刻苦用功。在他有生之年,一直不斷磨練自己的琴藝,從來都不會因為自己的表現已得到廣泛的讚譽而有所自滿,一但遇到別人有優異的表演,馬上反躬自省,努力尋找出使自己能更為進步的方法。其中有個傳說,據聞塔替尼於1712年間(另一說則認為此事發生在1716年間),親耳聽到當時著名的作曲家兼小提琴家弗瓦契尼(Francesco Maria Veracini,1690-1768)以高超的技藝演奏小提琴之後,大為讚嘆與驚訝,於是當他躲藏在安科納的期間,就將自己反鎖在房間中苦練琴技,許多日都不曾出門,直到認為自己的琴技已經及得上弗瓦契尼而感到滿意為止。

在逃亡於安科納的時間中,塔替尼一點也沒有閒著。他努力鑽研音樂的結果很快就有了回報,他的演奏技藝讓他在1714年時獲邀加入安科納劇院為樂團工作。就這樣又過了兩年,直到有一天,當他正在演奏時,有陣突起的風吹開了門簾,不巧隔壁正好是從帕多瓦前來的朝聖者,立刻認出他來,並且將他在此藏身的情況密報給科爾納羅樞機主教知道。但是事隔多年以後,樞機主教對塔替尼的怒氣已消大半,同時據樞機主教訪查的結果,瞭解塔替尼過去玩世不恭的性情已大為改善,於是決定赦免塔替尼,同意他返鄉並且讓塔替尼與他的妻子破鏡重圓。

卡洛‧里平斯基
KarolLipinski.jpg  

結束流亡重返故里的塔替尼,對於小提琴技藝的專精依舊毫不鬆懈,花了好多年的時間來研究如何改善小提琴的技法和構造。深入掌握小提琴音樂表現的塔替尼,對於當代與後世小提琴家們的貢獻,不僅在完善了拉弓技巧與奏出更為和宜悅耳的音色而已,顯然他也曾以演奏家的身份,對小提琴的製造技藝提出某些突破性的意見,因此他也成為有史以來第一個擁有小提琴製造大師安東尼‧史特拉底瓦里(Antonio Stradivari)所製造出來的歷史名琴的音樂家,時間約在1715年間。之後塔替尼將這把琴送給他的學生司格諾‧薩爾維尼(Signor Salvini),而薩爾維尼後來在聽過波蘭小提琴家卡洛‧里平斯基(Karol Lipiński)優美的演奏後把玩里平斯基的小提琴,發現那竟是一把平庸無比的廉價琴,於是將這把琴摔個稀爛,並將恩師的名琴轉贈給張口結舌的里平斯基。里平斯基在獲得這把小提琴後愛不釋手,終身與此琴相伴,這也是這把名琴一直到現在都被世人稱為「里平斯基‧史特拉底瓦里斯」(Lipinski Stradivarius)的由來。

而在樂理方面,雖然塔替尼並不是首位發現「合成音」(combination tone,或稱為『第三音』third tone或『差音』difference tone,是由於頻率差異的關係,造成兩個音同時響起時形成一個微弱的音)的人,但塔替尼據宣稱自己在1714年時就已發現這個音頻效果,而且塔替尼確實是第一個巧妙運用合成音的音樂家-他利用合成音創造出一套被稱為「塔替尼音律」(Tartini's tone)的全新合音系統理論,教導學生確保雙音的音準,所以他也被音樂史學家認定是合成音的共同發現者之一。

塔替尼的琴弓
Tartini_bows.jpg  


☆★☆★☆★

塔替尼《科雷利主題變奏曲》
Tartini - Variations about Theme from Corelli




歐伊斯特拉夫大師演奏版
David Oistrakh plays Variations on a Theme of Corelli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ourstring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