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imsky-Korsakov_25.jpg 

 

1862年,林姆斯基-高沙可夫從海軍官校畢業,正式授銜成為俄羅斯帝國的海軍准尉,奉令前往停靠在聖彼得堡的軍事訓練艦「鑽石號」(Almaz)報到,並在當年參加俄國海軍艦隊訪問世界各國的遠洋任務,前後經歷了28個月的時間,到過英國、南北美洲、法國和義大利等地。

這段遠洋巡弋的任務,讓林姆斯基-高沙可夫的音樂學習為之中斷近三年,但是他並未忘情於音樂與文藝,此時他已將自己的《第一交響曲》寫到第三樂章,最後則是在艦隊停靠於英國訪問期全部完成這部作品。由於這部交響曲是在巴拉基列夫的指導下進行的,他迫不及待的在俄國艦隊再度啟航前,就將《第一交響曲》郵寄給仍遠在俄國的巴拉基列夫,與他分享自己的喜悅。

航行在汪洋大海裏的生活,少有娛樂且極為枯燥無聊,但是《第一交響曲》的完成讓林姆斯基-高沙可夫找到遠洋生活中的寄託。譜曲幾乎占掉他大半的時間,而每當艦隊靠岸停泊,他便興沖沖地下船到處蒐購樂譜,並且找到有鋼琴的地方來彈奏。而在軍艦又重回海上的時候,他便以鑽研管弦樂法與樂理的著作來打發空閒時光。同時他也找時間閱讀了荷馬(Homer)、莎士比亞(William Shakespeare)、席勒(Friedrich Schiller)與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等文學大師的作品。更重要的是,他在這次任務中擴展了自己視野,隨著俄國海軍艦隊的航程,他前往當時一般人難以到達的地方,包括繁忙的大都市如倫敦,壯麗的自然奇景如尼加拉瀑布,以及南半球的熱情城市里約熱內盧。

1863
年停靠於紐約訪問的俄國海軍艦隊
林姆斯基-高沙可夫當時就在艦隊中服役
Rimsky-Korsakov_Almaz_1863.jpg 

然而,這次的遠洋任務時間畢竟是太長了。對於一個正熱切渴望學習和吸收音樂知識的年輕小伙子來說,難免有被隔離在音樂圈之外的感受,但是林姆斯基-高沙可夫的意志並未因此而弱化。他後來寫信給巴拉基列夫說:「想成為一個音樂家和作曲家的想法逐漸充塞我的腦袋中。」他又寫道:「遙遠的陸地開始深深誘惑著我,無論如何,也許可以說,在汪洋中漂泊的任務並不能讓我有太多的喜悅,我的性情也很難完全適應如此單調的生活。」

儘管如此,這段為期將近3年的遠洋巡弋,理所當然地讓林姆斯基-高沙可夫對海洋的神秘與浩瀚有深刻的體認,他瞭解深廣大海的魅力,體驗無垠夜空的感動,此次航海生活中所獲得的海洋印象,豐富了他後來的音樂創作,因此他被公認為是音樂界中最佳的「海洋風景畫家」,也是其來有自。而這段海洋生活的體驗與回憶,日後都被放進林姆斯基-高沙可夫最有名的傑作之一《天方夜譚組曲》(Alf Layla wa Layla, Arabian Nights)

《天方夜譚組曲》又被稱為《舍赫拉查達交響組曲》(Sheherazade),是林姆斯基-高沙可夫完成於1888年的管弦樂曲,同年在聖彼得堡首演。這一組曲取材自著名的阿拉伯民間故事集《一千零一夜》(即《天方夜譚》)。當時俄國人心目中對中東的印象,大概相當於19世紀美國人想像中的蠻荒西部。在這片遙遠的地方充滿了神秘文化、奇異風光、驚人美景與英雄事蹟,至少這是當時任何一個俄國知識份子所可能有的中東印象。林姆斯基-高沙可夫曾是沙皇的海軍軍官,後來又擔任海軍樂隊的總監,因此在中年之前他已走遍整個俄羅斯帝國,並且經歷過更遙遠的世界,但是他畢竟從未到過中東。於是他將來自《一千零一夜》故事中所得到的靈感,加上他自己在海洋航行中的體驗與回憶,整合轉化為這一首大型管弦樂組曲,據他自己表示,他的用意是想將「各式各樣為數眾多的東方神仙故事」傳達給聽眾知曉。

Rimsky-Korsakov_Cartoon03.jpg 

林姆斯基-高沙可夫的《天方夜譚組曲》,就是以《一千零一夜》中講故事的女主角舍赫拉查德為名,共分為四個樂章,每一個樂章都有一個描述內容的標題,不同的樂章間也分享許多共同主題元素。例如代表舍赫拉查德本人的一段小提琴獨奏的溫柔旋律,以及代表蘇丹夏里亞(Sultan Shahria)的嚴厲主題曲調,在樂曲開端由弦樂與銅管齊奏猛烈出擊。樂曲呈現出許多變化,依照林姆斯基-高沙可夫的說法,通過這樣的安排,整部作品才能「藉著主題與不同曲調間的緊密結合及交織出現,藉以表現出有如萬花筒般千變萬化的意象……。」

第一樂章《大海與辛巴達的船》(The Sea and Sinbad’ s Ship),標題所描繪的意象明確。低音弦樂起伏於夏里亞的主題曲調中(此處也是辛巴達的主題)之下,立即展現在聽眾眼前的,是甲板上勇敢的水手,迎著定音鼓的洶湧波濤,乘風破浪前進。

在第二樂章《卡蘭德王子的故事》(The Story of the Kalendar Prince)中,利用飛奔急馳的節奏,戰爭似的鼓號曲與如偃月彎刀閃現的銅鈸,訴說著陸地上的冒險故事,與傳統的詼諧曲有所不同。

第三樂章《年輕的王子與年輕的公主》(The Young Prince and Young Princess)則是一篇溫柔的篇章,像是述說著一部羅曼史,也讓聽眾體會略帶著阿拉伯曲風與遊行聖歌的感受。

狂亂的歡宴與緊迫的暗流則是最終樂章《巴格達節慶大海青銅戰士巨石的船難》(The Festival at Baghdad – The Sea – Shipwreck on a Rock Surmounted by a Bronza Warrior)的特色。當樂曲接近尾聲時,描述大海與辛巴達的音樂再度出現,只是此處又多了暴風雨的襲擊聲,由木管、弦樂與打擊樂淋漓盡致地表現出驚人的宏偉氣勢,描繪出洶湧翻滾的巨浪,而銅管則奏出夏里亞/辛巴達主題。然而,最後船終於還是敵不過驚濤駭浪,不幸撞上巨石而全毀。但不必過於驚慌,因為這只是一個故事,溫柔的舍赫拉查德娓娓道出最後的這句話,來安慰這個寬赦她免於一死的睿智國王。

1865
年,林姆斯基-高沙可夫終於結束任務回到聖彼得堡,雖然仍是俄羅斯帝國海軍的軍官,但音樂已經成為他生活中的希望與重心,所以他反而是在俄國音樂圈內活動的時間更多,也更積極地進行他的「專業創作」,他在此時已完成一些逐漸顯示自己風格的獨特作品,如交響詩《薩特闊》(Sadko)、第二交響曲《安塔爾》(Antar)和歌劇《普斯科夫姑娘》(The Maid of Pskov)等。

Rimsky-Korsakov_29.jpg 

☆★☆★☆★

林姆斯基
-高沙可夫《天方夜譚組曲》

Rimsky-Korsakov "Sheherazade" (Celibidache, SWR Stuttgart)

I




II



III



IV



V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ourstring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