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delssohn_07.jpg 

 

1829年,孟德爾頌從柏林大學畢業後,就像所有教養良好的富家子弟一般,展開了巡遊歐洲各國的旅程,以廣增見聞,豐富人生閱歷,為成功的人生奠下良好的根基。這趟旅行持續了三年之久,他到過英國、義大利、瑞士與法國等地。這些旅程後來都成為他日後偉大創作中的素材。

他首先抵達倫敦,因為他應邀到倫敦愛樂的演奏會上擔任指揮與獨奏。在英國他受到熱烈的歡迎,結識了許多藝文界的朋友及名流貴族。維多利亞女皇和亞伯特親王也十分欣賞他的音樂,不但在白金漢宮親自接見他,還命令皇家工匠為他製作了一尊銅像,陳列在新落成的水晶宮裡,是宮中唯一的銅雕像,後來在水晶宮遭逢祝融後仍幸而獨存至今。英國人深愛孟德爾頌,他所到之處都極受歡迎,因此孟德爾頌對英國的感情也很深厚,在他短短的一生中,共有十次造訪英國。

離開倫敦之後,孟德爾頌前往蘇格蘭,他透過自己的筆記與畫筆詳細記錄下他對此地的印象。他在愛丁堡參觀赫里陸朵古堡,此座古堡據傳是260年前瑪莉女王的寵臣與情夫義大利樂師大衛‧里治歐被貴族們殘殺之處,當孟德爾頌參觀完這座已成廢墟的古堡遺跡時,心中想必感慨萬千,他在一封給朋友的信中寫道:「今天,在那座古老的修道院裡,我心中出現了蘇格蘭交響曲的開頭旋律。」

不過,孟德爾頌當時所寫下的,真的只是此曲開頭的十個小節而已。直至次年秋天,他於旅遊羅馬的途中再加上若干段。又經過十多年,他才在柏林的家中完成這首樂曲,那時已經是1842年了。此曲名稱的由來,有些人以為是第二樂章中穿插了蘇格蘭的民謠,但大多數人則認為是因為此曲開頭的主題是在蘇格蘭引發靈感的緣故。這首《蘇格蘭交響曲》(Schottland, No.3A小調, OP.56)於1842年在萊比錫的蓋凡特豪斯音樂會中,由孟德爾頌親自指揮首演。六個月後,又在倫敦愛樂再度由他親自指揮演出,並當場獻給欣賞他並鍾愛他的維多利亞女皇-也就是那座古堡的主人蘇格蘭瑪莉女王的第九世孫女。

Mendelssohn_31.jpg 

蘇格蘭之行使他樂思泉湧,他另一部富有靈氣的風景性作品也是在這次蘇格蘭旅程中所啟發的。事實上,孟德爾頌作品中最大的特色之一,就是善於描繪大自然的風光。華格納曾以一句話來評斷孟德爾頌-「第一流的風景描繪音樂家」。《芬加爾山洞序曲》(Fingals Hohle, OP.26)可說是這句話最強而有力的佐證。在離蘇格蘭西部海岸不遠的赫布里底群島中,有一座佈滿大小山洞的斯達法島,其中最巨大的一個就是芬加爾山洞,相傳古時有個芬加爾大王曾蒞臨此處。生長於歐陸的孟德爾頌初次渡海,對於海上風光極為感嘆,當他看到芬加爾山洞的奇特與岩石海岸線洶湧澎湃的海浪,內心的激動可想而知,因此寫了這首《芬加爾山洞序曲》。

他在給姊姊芬妮的信中說道:「我看過芬加爾山洞之後,感到非比尋常的衝動,腦海中馬上湧現這樣的旋律。」這首《芬加爾山洞序曲》代表了浪漫主義的某些創作精神-即觀察大自然的各種面貌,並對自然界的一切存有敬畏之心。聆聽此曲時,蘇格蘭海岸外的寂寞小島、一望無垠的海洋、蕭瑟強勁的海風與呼嘯而來的滔天巨浪,彷彿都歷歷在眼前出現。此曲也是183012月完成於孟德爾頌在羅馬的旅程中;首演則於18325月,當孟德爾頌第二次前往英國之際,在倫敦科文特花園劇院親自指揮演出。

離開英國的孟德爾頌,1830年秋來到義大利,遊歷了威尼斯、羅馬與那不勒斯,留到次年春天,後經由米蘭前往瑞士,途中大部分是以徒步來旅行。後再前去法國巴黎等地。他在羅馬與白遼士邂逅,並開始醞釀《義大利交響曲》(Italien, No.4A大調, OP.90),於1833年完成創作。

孟德爾頌旅遊在外,每到一處必寫信回家,而且每信都附上樂譜,不外是將各地所見所聞,或者是美妙的山川風光,或者是遇到的趣事化為旋律。他的鋼琴曲《威尼斯的船歌》(Venezianisches Gondellied I, OP.19.6),也就是在此次旅行義大利的途中,為描寫威尼斯水道中來往的小舟槓多拉搖曳輕行的景象,而寄給姊姊芬妮的一首旋律。雖然名之為歌,卻沒有歌詞,只有樂曲,但是所表達的內涵卻比文字與語言更為精妙,意境更為悠遠,讓人如置身在風景圖畫之中。這也就是孟德爾頌在音樂史上的又一項創舉,被稱為「無言歌」。

Mendelssohn_12.jpg 

「無言歌」(songs without words),由德文Lieder ohne Worte直譯而來,是一種宛如歌曲的鋼琴小曲,其中包含一個歌曲性質的旋律和相應的伴奏部分,它沒有歌詞,僅靠鋼琴旋律來表達情感與思緒。孟德爾頌對於此類音樂創作頗為自得,他曾在一封信中寫到:「如果你問我,當我寫作無言歌時有什麼想法,我會說:『就像沒有歌詞所表現出的那種情況,雖然寫作這幾首無言歌時,在我心中確實出現過某些詞句,但我還是不想將這些詞句告訴任何人,因為文字對每個人的意義都不相同,只有無言歌能對每個人說出同樣的話,激發出起同樣的感覺。』」

孟德爾頌從1830年到義大利旅遊開始寫「無言歌」,前後經過15年的時間,陸續寫了48首之多,以6曲為一集,分為8集出版。每曲都是比舒伯特的小品更短,約25分鐘就可演奏完畢的樂曲。如同在義大利旅行所做的事一樣,孟德爾後來還是時常把無言歌當成信件寄給家人來代替文字,有一次他把《b小調無言歌》的初稿寄給姐姐芬妮時,在信中寫道:「當我收到你半帶懷念,半帶愉快的來信時,我的心情是這樣的。」這首無言歌的音樂通過奔放的旋律和活躍的節奏,也同樣表現出一種半帶興奮和半帶激動的情緒。

「就好像在黃昏時刻,無意間掀開琴蓋,讓手指頭在琴鍵之間自然游動,不知不覺地讓旋律自動流洩出來一般,這應該是每個人都有過的經驗。但如果是孟德爾頌這樣才華橫溢的作曲家,手中無疑就會出現如此美妙的無言歌吧。」這是舒曼乍聽到孟德爾頌的「無言歌」所說出的真心話。

1831
年,孟德爾頌在巴黎面見了李斯特、蕭邦等音樂大師,並且見識了浪漫主義在法國的蓬勃發展。然後在1832年帶著滿滿的回憶與見聞回到德國。他回到德國之後,不幸聽聞恩師澤爾特辭世的消息。孟德爾頌個人很希望能繼任澤爾特所擔任的柏林歌唱學院院長的職務,於是他也申請參加競逐。但因為他太年輕了,又也許是害怕他將帶來變革,或者只因為他是個猶太人,總而言之,那職位最後歸於澤爾特的副手。他深為失望,引為終身憾事。次年,當普魯士國王邀請他出任柏林的交響樂團指揮時,他加以婉謝,他改赴杜塞爾多夫受聘為當地的音樂總監。

Mendelssohn_16.jpg 

在復興了巴哈音樂之後,孟德爾頌這回又將再次為重現韓德爾的音樂而出力。韓德爾的音樂雖然一直活躍於英國,但在歐陸各國卻很少被演出。孟德爾頌於1833年就任杜塞爾多夫的音樂總監後,就在同年將韓德爾的《以色列人在埃及》一劇搬上舞台,隨後又推出韓德爾一系列的清唱劇,讓德國音樂界重新認識韓德爾的音樂。在任內,他不但為杜塞爾多夫創建了一家新劇院,而且重新上演從莫札特以來許多經典的偉大歌劇,他自己也為新劇院完成一部清唱劇《聖保羅》(Paulus, OP.36),18365月由他自己親自指揮演出。


☆★☆★☆★

孟德爾頌《蘇格蘭交響曲》第二樂章
Mendelssohn: Symphony No.3, Mvt 2




孟德爾頌《芬加爾山洞序曲》
Mendelssohn Hebrides Overture (Fingal's Cave) Op.26




孟德爾頌《義大利交響曲》第四樂章
Mendelssohn Symphony No.4, Mvt 4



孟德爾頌《威尼斯的船歌》
Mendelssohn: Gondola Song op. 19 no. 6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ourstring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