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odaly_04.jpg 

 

高大宜的音樂成就,不僅在採集民間歌謠與創作樂曲方面,更為人稱道的是他對音樂教育的重視與奉獻。由於受到母親在幼時給他的音樂觀念影響,他認為接受音樂教育,應該是每個人都享有的權利。早自1907年開始,他就極為關心匈牙利中小學的音樂課程,而在收集民謠的歷程中,高大宜也注意到音樂教學上所出現的某些問題,所以他開始投注心力研究如何從實際教學中改進音樂教育。

高大宜對此曾說:「音樂應該屬於每一個人。」他認為學習音樂是每一個小孩與生俱來的權利,方法就是盡量讓小朋友從生活中來體驗與理解音樂。在此前提下,高大宜以為「唱歌」是最自然的教學方式,並且最好採取無伴奏的方法,因為崇尚自然的傳統民謠,也是在沒有伴奏的情況下進行演唱。當然,完整的音樂課程,必須包括聽、唱、讀、寫、彈奏、創作等活動,讓小孩可以從這些活動中認識節奏、旋律、速度、力度、音色及曲式等基本音樂元素。

kodaly_03.jpg 

出於這樣的理念,高大宜說服匈牙利當局培養出許多優秀的教師,共同孕育匈牙利的音樂教育發展,並且在
19401950年間,在匈牙利興起所謂「高大宜音樂教學法」。此種教學法在教學上強調相對音高、匈牙利五聲音階及教材本身的實際意義,並且利用手語與節奏語言等新穎的工具來施教。此法實際上並不是由高大宜個人所發明,而是由高大宜的學生和他的支持者一起所推廣。但「高大宜音樂教學法」的影響非常深遠,除了普及音樂教育,提高人民的音樂能力,也讓匈牙利的音樂素質獲得全面提昇,並且透過此法在世界各地的試驗推廣,讓匈牙利的音樂有機會傳播到世界各地。

第一次大戰結束之後,高大宜在個人創作上仍持續努力不懈。主要的作品包括1926年完成根據民間傳說所編寫的歌劇《哈里·亞諾什》(Hary Janos)。隨之問世的則是1932年的另一部歌劇《紡紗坊》(The Spinning Room)1933年的管弦樂曲《加蘭塔舞曲》。高大宜拓展了他對民間音樂的運用:如《哈里·亞諾什》組曲首先使用了杜西瑪琴(一種獨特的匈牙利揚琴);《加蘭塔舞曲》激起的是他兒時對吉普賽樂團的回憶,此外還從19241932年之間陸續發表多達57首鋼琴與人聲的民歌等這段期間可以說是高大宜創作豐收的年代。同時,高大宜依舊念茲在茲的到鄉間進行民謠採集,並且完成許多給小朋友們的合唱音樂。

Kodaly_10.jpg 

1933
年高大宜與巴爾托克兩人也應匈牙利科學院之邀,共同整理所收集的全部民間音樂素材,以便付梓出版。但巴爾托克後來前往美國,高大宜便獨自承擔所有的編輯工作,經過多年的辛勞,第一卷終於在1951年公開發行。高大宜另外也接受了兩項重要創作任務-其一,是1939年為阿姆斯特丹音樂廳管絃樂團建團50周年所作的《匈牙利民歌孔雀變奏曲》(Variationsona Hungarian Folk Song: The Peaclck);第二是1941年為芝加哥交響樂團成立50周年而作的《樂團協奏曲》。這兩部作品和他在一生的最後30年中所孜孜不倦從事寫作的幾十首兒童合唱曲在規模與曲式上迥然不同。

1942
年高大宜自李斯特音樂學院退休,之後他並未因此遠離公眾活動,除了被選為匈牙利科學院的通訊院士外,他更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擔任匈牙利音樂家協會主席、音樂學院院長等職務,且多次應邀往訪法、英、美、蘇等國,指揮自己的作品演出。他的第三部歌劇《青卡·潘納》(Czinka Panna)係於1948首次演出。另他為了紀念托斯卡尼尼索作的交響曲則於1961年於盧森首演。1963,高大宜以他個人的國際聲望,當選國際民間音樂理事會的會長,1964年又出任國際音樂教育學會的名譽會長。

1958
年,與高大宜結婚48年的妻子愛瑪不幸逝世,但77歲的高大宜於隔年再娶,與他年僅19歲的學生結婚。不過年事已高的高大宜,始終未停止創作,一直到196736因為心臟病去世前,他仍伏案創作合唱音樂。

Kodaly_11.jpg 


☆★☆★☆★

高大宜《大提琴與鋼琴奏鳴曲》

Kodaly Sonata for Cello and Piano Op. 4
I




II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ourstring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