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Kodaly_17.jpg 

 

1906年,年方24歲的高大宜獲得博士學位,同時他所創作的《夏夜》(Nyari este)也在音樂學院畢業演奏會進行首演,這次成功的演出為他爭取到了一份到國外留學的獎學金。雖然高大宜醉心於民謠,更主張民族文化應植基於民間音樂之上,但是聰敏的他,並未將自己的音樂視野侷限在狹隘的本土。他馬上利用這筆獎學金走訪各國的音樂名城-包括拜魯特、薩爾茨堡、柏林和巴黎等地。

高大宜在巴黎停留期間接觸到德布西的音樂之後,就深深受到德布西音樂色彩與調性上的吸引,後來他的某些器樂曲創作中,都能讓人感受到印象樂派對他的影響,例如鋼琴作品《德布西主題冥想曲》、《九首鋼琴小品》等莫不如此。

1907
年,回到匈牙利後的高大宜,進入布達佩斯的李斯特音樂院任教,專門教授樂理與作曲等課程。1908年接手恩師克斯勒在音樂學院中的作曲班,1911年又升任教授。

kodaly_05.jpg 

28
歲那年,高大宜與愛瑪桑德(Emma Sandor)結婚,並且與巴爾托克共同成立了「新匈牙利音樂協會」,還合組一個小樂團,目的是協助現代音樂家的新創作能夠獲得演出的機會。這段期間,高大宜仍舊繼續地方民謠的考察與採集工作,從未間斷。但他也展開了精采的音樂創作生涯,此時的主要作品包括兩部弦樂四重奏(1909年的op.21917年的op.10)1910年的大提琴與鋼琴奏鳴曲(op.4)1915年的大提琴獨奏奏鳴曲(op.8)1914年的小提琴和大提琴二重奏。

而在持續採集民間歌謠與進行樂曲創作之餘,高大宜也為了進一步推廣自己的音樂理念而成為樂評家。在19171919年的短短兩間,就為雜誌寫了將近50篇的樂評文章,其中有好幾篇是專門分析巴爾托克音樂作品的文章,現在都成為研究巴爾托克音樂的重要文獻。

1919
年,由於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成為戰敗國,匈牙利內部發生革命而進行大規模改革,高大宜由當時的革命政府任命為音樂學院的副院長。然而改革沒有經過多久就以失敗告終,身為短命副院長的高大宜因為政治因素的牽連也被迫中斷教職,讓他整整有兩年的時間無法在音樂學院任教,還好後來終於又獲得平反而恢復教授的身份。

1923
年,為了慶祝布達和佩斯二城合併為首都50周年,高大宜應邀創作了《匈牙利讚美詩》(Psalmus Hungaricus),他運用了16世紀匈牙利吟遊詩歌的素材與馬札爾(Magyar)民謠的語法,讓男高音、合唱團及管絃樂團的組合共同呈現出宏偉壯碩的音樂場面。這首作品除了在匈牙力大獲好評之外,也成為高大宜首次在國外發表的作品,開啟了他的國際知名度。由於普受歡迎,《匈牙利讚美詩》迅即在歐、美名國演出,由一流指揮家如托斯卡尼尼、門蓋爾貝格和富特萬格勒等人親自指揮。

kodaly_07.jpg 

☆★☆★☆★

高大宜《小提琴與大提琴二重奏》
Kodaly Duo - Viktoria Mullova/Matthew Barley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ourstring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