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Kodaly_23.jpg 

 

高大宜對於民歌的興趣,源自於他從小在鄉村地區成長,加上父親在鐵路局的工作,必須經常在不同的車站間輪值,讓他在很小的時候,就有很多的機會接觸到不同地區的民間音樂,自然也影響了他本身對於民謠音樂的偏好。因此他之所以在取得哲學、語言學、作曲與音樂教育學位後,仍繼續以研究匈牙利民間歌曲的歌詞結構作為他的博士論文主題,也就不足為奇了。

在研究民間歌謠的漫漫歷程中,高大宜並不孤單。當1905年高大宜在文學雜誌上發表了他已經蒐集到的民歌集第1卷之後,馬上吸引了另一位音樂家巴爾托克(Béla Bartók)的注意。巴爾托克僅長高大宜一歲,與高大宜一樣,都是李斯特音樂學院克斯勒教授的學生,這時也正在為自己的博士論文奮鬥。巴爾托克一見到高大宜所發表的成果,為之興奮不已,因為他對匈牙利的民歌也深深入迷。在他主動與高大宜聯繫之後,兩人決定攜手合作展開民歌採集的旅程。高大宜與巴爾托克兩人互敬互重,出於對民族音樂的濃厚情感,讓彼此間的合作與友誼維持了一輩子。高大宜對於兩人的合作前景曾如此形容:「一個人民受到良好教化的匈牙利如今終將成真,這幅美麗的圖像在我們眼前冉冉上升,而我們也一定會投入畢生的時間,讓這個夢想實現。」

高大宜與巴爾托克(後立者)
Kodaly_Bartok.jpg 

1905年起,高大宜與巴爾托克兩人一起深入匈牙利各地的鄉間採集民謠。他們身上背著愛迪生所發明的原始留聲機,由加蘭塔地區開始,到農村去邀請當地的老婦人和老先生唱出他們記憶中的古老歌曲,就這樣子從一個地方走到另一個地方,保留下來許多珍貴無比的匈牙利歌謠。1906年,高大宜與巴爾托克將他們一年多以來的努力結果先共同集結發表成《匈牙利民歌集》一書,這也是兩位音樂家最早的著作。

在獲得博士學位後,高大宜仍對匈牙利各地的民謠念念不忘,從19071914年,他仍繼續在各地蒐集民歌。甚至到他後來在匈牙利音樂學院與科學院任職的時候,仍繼續這項民歌的採集工作。高大宜的蒐集與研究,對匈牙利民歌來說,足以稱得上貢獻非凡。在他的主持下,後來科學院所收羅的匈牙利民歌總數達到10萬首以上。他經由科學化與系統化的民歌收集方法也得到其他各國的重視與效法。高大宜在民歌理論上的著作如《論匈牙利民間音樂》等書後來由各國轉譯而出現中、德、英、日、俄文等各種語文的譯本。

巴爾托克(右坐者)、高大宜(左坐者)與其他友人
Kodaly_Bartok_both sitting.jpg 

出於喜愛民歌,高大宜也經常為民歌重新配寫伴奏及改編無伴奏的合唱,這些作品都具有相當高的藝術價值。另外在作曲方面,高大宜也將民歌旋律融入自己的作品當中,幾乎他所有體裁的作品中都多少有民歌的色彩在裡邊,尤其以聲樂作品最為明顯。高大宜的創作特點,總是能掌握住匈牙利民歌的精髓,刻劃出匈牙利的民族精神和風貌,因此他的作品曾被巴爾托克譽稱為「匈牙利靈魂的表徵」。

在高大宜的作品中,有兩部是直接以他所蒐集到的匈牙利民歌予以整理成的樂曲,一部是《馬羅采克舞曲》(Marossezéki Táncok),另一部是《加蘭塔舞曲》(Galántai Táncok)。

馬羅采克是匈牙利一處地名,高大宜所寫的這部《馬羅采克舞曲》原是鋼琴曲,後來改編為管弦樂曲,1930年由托斯卡尼尼(Arturo Toscanini)指揮於紐約首演,其後僅在短短兩年間就在各地演出達120場之多,足見其受歡迎的程度。《加蘭塔舞曲》則是《馬羅采克舞曲》的姊妹作,是高大宜於1934年為布達佩斯管弦樂團成立80週年紀念音樂會所創作。加蘭塔也是一處地名,是布達佩斯通往維也納鐵路中途的一座村落,高大宜年少時代曾在此地生活過7年的時光,當時這處村落中有個頗富盛名的吉普賽樂隊,他們所演奏過的樂曲,在年幼的高大宜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畢生不忘。這組吉普賽樂隊成名甚早,那時候至少已經有上百年的歷史了,因為在1800年維也納所出版的《吉普賽樂曲集》,其中有一冊就是記載加蘭塔此地的音樂。而高大宜在《加蘭塔舞曲》所選用的主題,事實上也有部分出自《吉普賽樂曲集》的內容。


☆★☆★☆★

高大宜《加蘭塔舞曲》民謠風版
Zoltán Kodály- Galántai Táncok



高大宜《加蘭塔舞曲》管弦樂版
Zoltán Kodály- Galántai Táncok
I




II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ourstring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