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Hindemith_40.jpg 

 

1933年,也就是希特勒上台執政的那一年,亨德密特以畫家馬蒂斯‧格呂納瓦德(Matthias Grünewald)這位具有社會良知的中世紀藝術家的一生事蹟為題材創作歌劇。同時他又把歌劇的三段間奏曲改編為組曲,名之為《畫家馬蒂斯》(Mathis der Maler)交響曲,於19343月由福特萬格勒指揮柏林愛樂樂團首演,各界佳評如潮。

但這時納粹卻盯上了亨德密特,因為之前歌劇《當日新聞》中女主角邊洗澡唱歌那一幕演出讓以衛道主義者自居的希特勒暴跳如雷,於是德國官方透過綿密的黨政力量開始公開批評亨德密特的音樂作品,納粹宣傳部長戈培爾甚至指責亨德密特為「文化上的布爾什維克者」和「精神上的非雅利安人」。雖然亨德密特的朋友們仍然堅決地支持他,福特萬格勒更挺身而出於193411月親自撰文為他辯護,駁斥對他的政治聲討。但這些微弱的正義之聲終究難敵邪惡的政治勢力,最終,納粹政權還是宣布禁演歌劇《馬蒂斯》。

這個結果,讓亨德密特在政治力量面前顯得進退兩難,不願屈從又必須明哲保身的他只有選擇離開一途。他先是客居英國,後又應土耳其方面的邀請前去興辦音樂教育,抵達土耳其的亨德密特任教於安卡拉音樂學院,時間從19351937長達兩年,他不辱使命地為土耳其建立了全西方式的音樂教育制度。

Hindemith_07.jpg 

不過亨德密特並未忘情於德國,他不時於德土兩國之間往來。這個時候,德國政府對遠離故國的亨德密特態度也逐漸和緩一些,不但對他的批判減低,甚至有可能批准《馬蒂斯》在法蘭克福的首演。可此時又發生了一件意外,當庫倫坎普夫(Georg Kulenkampff)於1936年演奏亨德密特新近創作的小提琴奏鳴曲竟得到熱烈的喝采聲,象徵廣大聽眾對亨德密特的暗中支持未曾稍減之後,震怒不已的戈培爾下令從此不准再公開演出亨德密特的任何作品。

受到這個打擊,亨德密特不得不對德國的音樂環境完全死心。回到安卡拉的他又在土耳其逗留了一段時間,然後便在1937年辭去柏林高等音樂學校的教授職務,啟程前往紐約散心。19385月,《畫家馬蒂斯》在蘇黎世搬上舞臺演出,但納粹封鎖了這個消息,德國報紙對此完全沒有報導。19402月他再次赴美,這回他有意長期居留下去,因此應聘擔任耶魯大學音樂理論訪問教授,並在檀格塢的伯克夏夏季音樂節上主持高級作曲班,名音樂家盧卡斯‧福斯(Lukas foss)和萊奧納德‧伯恩斯坦(Leonard Bernstein)都是他在1940年音樂節上的學生。

亨德密特在美國耶魯大學擔任作曲教授的時間從19401953年,在這段執教期間,他寫出了不少作品,還為他擅長的樂器-大提琴、鋼琴、單簧管、法國號等寫了好些協奏曲。但他的演奏能力也似乎進入衰退期,很少從事公開演奏活動。1945年亨德密特終於成為美國公民。而在二次大戰結束後,亨德密特的音樂作品又重新回到德國公演,當他50壽辰時,德國和美國還曾多次舉辦專場音樂會演出他的作品以資慶賀。1947年,亨德密特返回歐洲,旋風式地訪問義大利、荷蘭、比利時、英國、德國、奧地利和瑞士等國,在瑞士他與好友福特萬格勒重逢,兩人間的情誼繼續延續到生命告終。

1948年,在他再次造訪歐洲之際,也開辦音樂講座及親自指揮樂團演出。雖然他這時接到了許多來自德國的聘書(包括他的母校法蘭克福音樂學院),但他都始終未曾點頭接受,因為他加入美國國籍這件事受到德國同胞的批評,讓他悶悶不樂。不過,亨德密特後來還是在1949年回到柏林高等音樂學校講學。19491950年間他受邀到哈佛大學擔任諾頓榮譽教授一年,舉辦查理斯‧伊里亞德‧諾頓音樂講座,他這一年的講稿後來集結出版,書名為《作曲家的天地》(A Composer's World)1951年亨德密特又接受蘇黎世大學教職,同時仍兼任耶魯大學的教授職務工作,為此他開始在大西洋兩岸之間穿梭教學。直到1953年辭去耶魯大學的教職之後,他搬回歐洲,定居於瑞士沃韋(Vevey)附近的小鎮。

Hindemith_08.jpg 

亨德密特人生的最後十年,他集中精力創作了一些內省的和靈性的作品,而且晚年的亨德密特對指揮越來越感興趣,他親自率領樂團進行大型音樂會巡迴演出旅行,足跡遍布南美和日本等地。始終努力不懈的他,為音樂全心全力付出,直到19631228在法蘭克福病逝為止。

以音樂作品風格來畫分,一般都會將19331963年,當成亨德密特音樂生涯的第三個階段,這也是他整合各種風格的創作時代。此段期間最長,亨德密特完成的作品數量也最多,幾乎占了他人生中所有創作的三分之二。重要作品如上述的歌劇《畫家馬蒂斯》(1934-1935),所根據的腳本是宗教改革時代,德國畫家馬蒂斯一生經歷加以編寫而成,1934年也改編為同名交響曲。音樂劇《尊貴的顯聖》(1938),《小提琴協奏曲》(1939)、《韋伯主題交響變形曲》1943)年,以及大量的室內樂。但嚴格來說,這個階段由於延續時間甚長,在這麼長時間裡頭所完成的作品,很難完全歸類或劃分,當中有些作品熱情奔放,曲式較為簡單,與他原來所熱中的新古典音樂主義風格相距甚遠。作明顯的例子就是歌劇《畫家馬蒂斯》,在劇中呈現的音樂,曲風偏向抒情,卻或許也因為如此,竟成為亨德密特的所有作品中,後來最常被公開演出的作品。但隨著年事漸高,亨德密特的音樂變得越來越抽象,如帶有幾何圖形結構特徵的鋼琴曲《調性遊戲》(1942),與描寫文藝復興時代天文學家開普勒的故事,帶有濃厚神秘色彩的歌劇《世界的和諧》等。甚至在1955年的《大號奏鳴曲》中,亨德密特還嘗試仿效荀白克的手法,採用了一個十二音列技法的主題。

Hindemith_32.jpg 

☆★☆★☆★

亨德密特《畫家馬蒂斯》
Hindemith: Mathis Der Maler

I




II



Hindemith:Viola de Arco,Trauermusik (Música Fúnebre) Bashmet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ourstring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