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ndemith_16a.jpg 

 

亨德密特受到音樂界的廣泛注意後,他的作品也開始有更多的機會在公眾前演出。亨德密特的《第二弦樂四重奏》與《室內音樂》第1號分別在1921年與1922年於多瑙河埃斯興根音樂節公開演奏,有助於奠定他成為德國最主要的年輕作曲家的地位。

從創作發展過程來看,從1918年到1923年,可視為亨德密特音樂人生中第一個創作階段。這是他廣泛探索各種音樂風格的時期。雖然從他青年時期的音樂創作中,仍可感受到史特勞斯和里格等人特有的後浪漫主義風格。但由於亨德密特比起巴托克與荀白克等德國音樂家都要來得年輕,因此從他開始進行創作的時候,並未真正經歷過後浪漫主義音樂的深刻影響,所以他可較不受嚴格的拘束,更開放地接受各種現代流派的音樂手法。

Hindemith_28.jpg 

例如他的《第二弦樂四重奏》就受到荀白克表現主義音樂的影響;他的《第三弦樂四重奏》則可感覺到巴托克的影子;另受到史特拉汶斯基與米約影響,他的《室內音樂》第1號則引入了現代狐步舞曲,並加入警報氣笛演奏,被公認為具有某些未來主義色彩。此外,《1922年鋼琴組曲》中則受到爵士音樂風格的啟發,大量採用爵士樂風與類似低階夜總會的音樂。而從1920年代起,他在自己的音樂中更糅進了新古典主義的風格,使曲風更為豐富而多樣化。

除了創作之外,亨德密特參與的音樂演出也有了突破性的發展。由於阿瑪弦樂四重奏樂團在各地巡迴演奏大受歡迎,於是便轉型成為一個職業性的音樂演奏團體,專門演出極受觀眾好評的現代音樂作品。亨德密特也在1923年放棄在法蘭克福歌劇院第一小提琴手的職位。如此一來,對亨德密特來說,也是好事一樁,畢竟在周遊旅行各地的空檔,他有了更充裕的時間來思考音樂與作曲。

阿瑪弦樂四重奏樂團
Hindemith_29_1933.jpg 

隨著亨德密特的作品越來越豐富,他不僅在德國境內受到矚目而已,1922年在薩爾茲堡舉行的當代社會國際音樂節上,公開演出了若干亨德密特的樂曲,讓他聲名大噪,逐漸享有國際知名度。此後幾年,聲望日隆的亨德密特,也應邀擔任多瑙河埃斯興根音樂節的評選委員,與他同時在委員會中擔任評委的還有知名的音樂家魏本與荀白克等人。

亨德密特亦於此時開始積極倡導「實用音樂」(Gebrauchsmusik, Utility Music),也就是為了社會或教育目的而非僅單純表現自我的音樂,特別是希望能讓非職業性的音樂愛好者,就算在家裡或非正式場合也能自在演奏的音樂。以性質來說,這種音樂的難度較低,在設計上既不要求嚴格精確的曲式,也能自由選擇各類樂器組合演奏。與他同時致力推展這種音樂工作的音樂家,還有韋爾(Kurt Weill)與克雷涅科(Ernst Krenek)等人。

對於他的這種「實用音樂」藝術觀雖然常使旁人產生誤解,認為亨德密特為背離音樂傳統而橫生不必要的枝節問題。但其實,他主要的用意是希望聽眾不能只是作為「聽者」枯坐於一旁,而且要能共同「參與音樂」,如此一來音樂才具有實際的效果和意義。亨德密特尤其反對「為藝術而藝術」,他認為當代作曲家與其他藝術家因為自我感覺良好,自認高人一等,因此只知埋首於自己感興趣的藝術表現,使藝術家與公眾的關係,越來越疏遠,結果是音樂或藝術無法產生任何共鳴。他說:「今日的作曲家,只有當他明白自己的創作目的時,才能進行創作,為作曲而作曲的時代恐怕已將一去而不復返了。」

1927
年,聲譽越來越高的亨德密特,受聘擔任柏林高等音樂學校(Berliner Hochschule für Musik)的作曲教授。

Hindemith_14.jpg 

☆★☆★☆★

亨德密特《大提琴獨奏奏鳴曲》Op. 25 no. 3
Hindemith - Sonata for Solo Cello, Op. 25 no. 3



亨德密特《中提琴奏鳴曲》Op.11 No.4
Hindemith - Sonata Op.11 No.4

I



II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ourstring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