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Verdi_03.jpg 

威爾第在結婚後前後完成歌劇處女作《羅傑斯特》,1839年才完成第二部歌劇《奧爾托》(Oberto),但《羅傑斯特》樂譜早已消逝無蹤,因此通常將《奧爾托》當成為威爾第的第一部歌劇。有人將《奧爾托》推薦給米蘭史卡拉歌劇院的老闆巴托羅梅‧梅雷利(Bartolomeo Merelli),引起他的注意,於是決定碰碰運氣,冒險讓威爾第這個沒沒無名者的劇作上演,沒想到頗受好評,讓梅雷利心花怒放,覺得自己頗有識人的眼光。因此梅雷利向威爾第提出第一份合約,要求他在8個月的時間裡創作出3部歌劇。

威爾第接受委託所創作的第一部作品就是喜歌劇《一日之王》(Ungiorno di regno),就在創作期間,妻子瑪格麗特與一對子女相繼去世,想當然爾,哀痛的威爾第怎有可能寫出喜劇效果,果不其然,此劇的演出受到觀眾無情的批評。這次的失敗對威爾第來說無疑是痛上加痛,使他完全失去了信心,在極度灰心之下甚至想放棄音樂創作事業。沈默寡言的威爾第獨自承受心中的沮喪,卻耿耿於懷。他寫道:「這可能真的是一部糟糕透頂的歌劇,儘管還有許多比它差勁的歌劇都博得掌聲,但觀眾卻沒有對我這部作品鼓掌喝采,他們只是忍受著這部歌劇的演出,因此我似乎應當為此對觀眾們感激不盡的。我無意責備觀眾,但我只能在無須感謝他們的掌聲的情形下,接受他們的批評與嘲諷。」

雖然《一日之王》上演並不成功,但梅雷利仍然對自己的識才能力充滿信心,他將一個極有前途的德國作曲家卡爾‧奧托‧尼古拉(Carl Otto Ehrenfried Nicolai, 1810-1849)拒絕接受的一個劇本交給威爾第,強迫他接下來工作。威爾第心中百般不願,卻不能不為五斗米折腰,結果在複雜的情緒中文思泉湧,3個月不到就完成全劇,並且在184239首演獲得巨大的成功,這就是描述尼布加尼撤王的故事《納布果》(Nabucco),一個新的歌劇巨匠從此在義大利出現了。

Verdi_16.jpg 

《納布果》是「尼布加尼撤王」的簡稱,相傳在威爾第心中一度想放棄作曲生涯時,是劇中希伯來奴隸的合唱《乘著金色的翅膀》促使威爾第繼續譜寫音樂。同時也是這曲合唱中的文句:「飛吧!讓思念乘著歌聲的翅膀」,讓飽受奧地利暴政統治下的義大利同胞發自內心的認同與壓抑許久的情感得以釋放,這也是此劇廣受歡迎的原因之一。根據當時的新聞報導,在《納布果》排演期間,劇場上的工作人員已經為劇中的音樂所打動,紛紛放下手邊的工作,跑到前台看還在排練中的戲碼。

《納布果》於今聽起來似乎是未定型的威爾第的作品,事實上也確然如此,不過此劇連結了美聲唱法學派與即將興起的戲劇學派,呈現出更寬闊的廣度與更充足的生命力。威爾第運用更大型的管弦樂團,強化音樂力度,提高音樂的穿透性,而且音樂演出毫無間隙。如同前述所言,此劇的成功與義大利當年的政治情勢有關,事實上威爾第也是強烈支持義大利統一的國家主義者,他是否蓄意在《納布果》中置入具有政治隱喻的歌曲無從得知,但是對義大利人來說,威爾第從此就成為他們心中反抗奧地利統治的象徵,過沒幾年,甚至出現了一句以威爾第名字組合出來的藏頭詩「Vittorio Emmanuele, Re dItalia(勝利,上帝與義大利同在)

威爾第繼《納布果》成功後,再接再厲推出兩部成功的力作-1843年的《倫巴底人》(Ilombaradi all a primia crociato)與1844年的《艾爾納尼》(Ernani1844),後者更讓他的聲名傳播到義大利境外,這部歌劇被安排到巴黎的義大利人歌劇院上演,威爾第也被邀請前去監督整劇的演出。《倫巴底人》在巴黎上演時改名為《耶路撒冷》,為了迎合法國觀眾的胃口,威爾第也遵循巴黎式歌劇的慣例作了某種程度的調整,包括讓芭蕾舞上場,《耶路撒冷》成為威爾第首次在法國進行大歌劇形式的嘗試。

接連的成功讓威爾第身價暴漲,他也毫不猶豫地開出更高的創作報酬,在獲利方面他與父親一樣,可都是個徹頭徹尾的商賈。儘管威爾第已經名利雙收,卻是他口中自稱的「船奴般的歲月」-備受壓榨又無法跳船逃生。在高報酬下,威爾第仍然有還不完的稿債與人情債,幾乎每6個月便得交出一件歌劇的新作品。最後無法可想,只能請託醫生開出一張「不得再寫曲子」的處方示眾,歌劇界的經紀人與譜商才肯稍稍罷手。

Verdi_40.jpg 

☆★☆★☆★


威爾第《倫巴底人》
I Lombardi alla prima crociata

I



II



III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ourstring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