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ieg_1033_1866_Oslo.jpg 

 

葛利格於1962年回到挪威,舉辦了首次鋼琴獨奏會後,便前往丹麥首都哥本哈根,在那裡,他認識了當時丹麥最著名的作曲家尼爾斯‧加德(Niels Gade)與哈特曼(Johann Peter Emilius Hartmann)兩人,並共同工作了一段時間。加德是哥本哈根音樂院院長,他給了年輕的葛利格不少實質的協助和無形的鼓勵,另哈特曼對北歐的古代傳說一直有很高的興趣,而且他在音樂中所呈現出的簡潔曲風,也影響了葛利格日後的創作。在哥本哈根,他還遇到了比他小兩歲的表妹妮娜‧哈蓋魯普(Nina Hagerup),妮娜是也出生於卑爾根,不過在很小的時候便遷居丹麥。他們倆人於1964年訂婚,三年後於1967年完婚,次年生下他們夫婦唯一的孩子亞莉珊卓(Alexandra),但不幸在襁褓中便因腦膜炎而早夭。妮娜是個優秀的歌唱家,歌藝極佳,歌聲也非常甜美,後來妮娜也成為首演葛利格聲樂作品演唱家的不二人選。

葛利格與妮娜於1867年結婚時攝影
Grieg_1022_Nina_1867_Wedding.jpg 

一直到此時,由於在萊比錫音樂院的音樂教育與經驗,葛利格的作品仍偏向舒曼、孟德爾頌等早期浪漫主義樂派的風格。但從1864年起,他開始醉心於他的貴人奧勒‧布爾一貫倡導的挪威民族音樂風。奧勒‧布爾在推薦葛利格前往萊比錫之時,在挪威已經名滿天下,他是一位靠自學苦練而成才的小提琴家,在歐陸音樂界的聲望極高,不過也有不少人視他為半個天才與半個吹牛大王的混合體,更是一位信念強大卻又舉止異常的怪人。布爾十分喜愛挪威的民間歌曲,並在1840年代創作一部帶有民族樂風的管弦樂作品《夜曲》。這是一部相當動人且帶著淒美意味的作品,後來對葛利格產生極大的影響,畢竟對葛利格來說,布爾改變了他的一生,更是他一輩子都信賴與尊敬的長者。

1865
年春天,為了進一步推動屬於北歐本土風格的音樂發展,葛利格與挪威作曲家理察‧諾德羅克(Rikard Nordraak)以及丹麥作曲家韓森、溫汀、霍涅曼等人共同組成一個名為「優特琵」Euterpe,希臘神話中掌管音樂及抒情詩之女神)的音樂團體。「優特琵」的主要目標是協助年輕的北歐作曲家有機會演出自己作品,以一展才華。為了壯大「優特琵」的聲勢,葛利格自己的《C大調交響曲》、《e小調鋼琴奏鳴曲》、《F大調小提琴奏鳴曲》及《幽默曲》等作品也都在「優特琵」所舉辦的音樂會上首演。

葛利格的摯友諾德羅克
Grieg_RikardNordraak.jpg 

「優特琵」的重要成員之一諾德羅克乃是挪威國歌Ja, vi elsker dette landet(是的!我們愛這個國家)的作曲者,是一位熱切的愛國主義者,他的愛國熱忱深深影響了葛利格,不但使葛利格對挪威的摯愛更為熾烈,同時也深化了他朝挪威本土的民族音樂持續發展的信念,讓他理解如何以古老的民間旋律為基礎來創作新樂曲。葛利格與諾德羅克因志趣相投而成為無話不談的好友,後來兩人相約一起到義大利旅遊,結果諾德羅克在出發前因身體不適而未能同行。但沒想到,這次分別的結果將是天人永隔。1866 3 月間,葛利格在羅馬接到遠從北歐傳來的噩耗,年僅24歲的諾德羅克,竟然英年早逝。葛利格在悲慟之餘,除寫了一首《懷念諾德羅克的送葬進行曲》(Sørgemarsj over Rikard Nordraak, Funeral March in Memory of Rikard Nordraak來紀念諾德羅克外,為了承繼諾德羅克未竟的事業,他開創挪威國民樂派的心願也因此而更加堅定。

1866
年時在克理斯天尼亞的葛利格
Grieg_1032_1866.jpg 

為了達成弘揚挪威民族音樂的目的,葛利格於1866年搬到挪威首都克理斯天尼亞(即現在的奧斯陸)定居,在那裡他受到作曲家奧圖‧溫特-海姆(Otto Winter-Hjelm)的影響甚具,溫特-海姆對於如何運用民族音樂元素來創作帶有民族色彩的音樂形式擁有清晰的概念。另一位作曲家魯維格‧馬歇斯‧林德曼(Ludvig Mathias Lindeman)也對葛利格有極大的幫助,林德曼廣泛蒐集了挪威的民間音樂旋律,後來便成為葛利格日後創作時極重要的基礎材料。當葛利格後來在尋找出本土環境中成長茁壯的民間音樂時,林德曼所蒐集的民間音樂與撰寫的筆記,完美地重現這些音樂的特殊氛圍,魔力十足的旋律與和諧性,而且還能誘發作曲家們手中的樂器不自主地演奏這些美妙的民間樂曲。

葛利格《a小調鋼琴協奏曲》麗絲特莎演奏
Grieg Piano Concerto,
Valentina Lisitsa
I

II 

III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ourstring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