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Brahms_1029_1870.jpg 

 

布拉姆斯到了將近30歲之際,雖然已出版過不少樂曲,也擁有一些些聲望,他的好友克拉拉‧舒曼與姚阿幸更是起勁地四處演出他的作品,但是布拉姆斯卻始終未得到各界對他普遍的認可。當他知道漢堡愛樂管弦樂團的指揮出缺時,他內心很希望能夠接任這個職務,卻終究沒能如他所願。這件事讓布拉姆斯相當懊惱,甚至一輩子都耿耿於懷。

事實上,布拉姆斯對德國的音樂環境早就有些失望,此前他在1862年曾離開漢堡,前往維也納去宣傳自己的作品,漢堡的指揮工作落空之後,最後他決定搬到這個世界音樂之都,並希望在此終老一生。為此,他在1863年接受維也納歌唱協會(Singakademie)的指揮一職,這是一個時常不運用伴奏而以人聲為主的合唱團體,布拉姆斯也在工作需要下,更深入地研究過一些古老的音樂曲目。不過他在歌唱協會的工作只持續了2年,之後他集中精力在樂曲創作上,即使平時也擔任一些教學工作,有時還會應邀參加短期的音樂會巡迴演出,擔任鋼琴演奏或樂團指揮。

Brahms_1006.jpg 

布拉姆斯的成名作是《德意志安魂曲》(German Requiem),首演於1868年在德勒斯登舉行,但首演完畢布拉姆斯又加補了一個章節,次年才在萊比錫演出完整版。其實他在很多年以前就已著手創作這部樂曲,但一直到1865年他母親去世之後,才定下心來整理。這是一部述說死亡、哀悼與慰藉的作品,速度緩慢,曲調朦朧,全曲傳達著撫慰人心的情愫,歌詞取材自路德教派的德文聖經。「安魂曲」本來是為死者進行彌撒時所用的樂曲,通常天主教的安魂曲都以拉丁文為歌詞。但布拉姆斯這部安魂曲卻與傳統的宗教儀式無甚關連,甚至整部作品中都沒提到過耶穌基督的名號,這是因為布拉姆斯以自由思想者自詡,不願受到宗教的束縛,他的基督教好友們因此深感不安。據說德弗乍克在聞知布拉姆斯對宗教的態度後,曾哀嘆道:「這麼一個偉大的人物~~這麼一個偉大的靈魂~~可他竟然什麼都不信!」然而,《德意志安魂曲》純熟優美,幾番演出讓聽眾深受感動,布拉姆斯因此也在35歲時,終於成為眾所矚目的作曲家。樂評家漢斯里克對《德意志安魂曲》讚嘆地說:「布拉姆斯的音樂,在古典的瓶子中注入了浪漫的酒液。」並且將這部作品列為巴哈的《彌撒曲》和貝多芬的《莊嚴彌撒》之後最成功的宗教樂曲。

在《德意志安魂曲》獲得成功之後,布拉姆斯就不再以鋼琴家的身分四處巡迴演出了。他在1860年代後期與1870年代間,以維也納為主要的活動地,偶爾會前往瑞士等地的湖畔度假,或是恬靜的山野療養處所休息,也舉行一些只演奏自己作品的音樂會。雖然他也曾考慮過找一個正式的音樂職務,但除了18721875年間曾經擔任維也納愛樂的客席指揮之外,終究還是保持了他自由音樂人的身分,畢竟他內心想要做的事就只有作曲而已。最後他連指揮也不願再擔任了,除非棒下指揮演出的是自己的作品。

Brahms_1026_1872.jpg 

布拉姆斯是一位不輕易創作,自我要求非常嚴格的作曲家,他在創作期間會一直不斷地向朋友們如克拉拉或姚阿幸等人徵詢意見,並且接受他們的建議將自己的作品進行修改,因此他毀棄掉許多已寫出來的作品,或者留下不願交付出版,而且經常對作品的形式拿不定主意,如前篇文章曾提到過的《D小調鋼琴協奏曲》,本來想寫的是一部交響曲,後來改寫為雙鋼琴奏鳴曲,最終又決定變成鋼琴協奏曲。類此情況,層出不窮。


布拉姆斯在維也納結交了不少朋友,不過前幾年都居無定所,到了1871年才在卡爾巷4號找到永久的落腳處,他在此一直住到26年後,他在這棟房子裡過世為止。

布拉姆斯《德意志安魂曲》
Brahms German Requiem Mvt 1

布拉姆斯《德意志安魂曲》
Brahms' Requiem - Denn alles fleisch es ist wie gras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ourstring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