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achmaninoff_18.jpg 

 

拉赫曼尼諾夫一生的樂曲創作,如依照作曲年度來分期,可分為早期(1891-1900),中期(1900-1917)與後期(1919-1943)

在拉赫曼尼諾夫的創作早期(1891-1900)。此時他一面從事鋼琴演出活動,一方面積極作曲。代表作包括《第一號鋼琴協奏曲》(1891),歌劇《阿雷科》(1892,畢業作品,由普希金長詩《茨岡》所改編),交響幻想曲《懸崖》(1893),管弦樂《茨岡主題隨想曲》(1894),《第一號交響曲》(1895),及鋼琴、小提琴及大提琴之《悲歌三重奏》(1893,為紀念猝逝的柴可夫斯基而作),還有不少鋼琴小品(最著名者為《升C小調前奏曲》)與聲樂歌曲等。這些作品讓拉赫曼尼諾夫逐漸顯露出他的才華。

上篇文章提到過,拉赫曼尼諾夫在莫斯科音樂學院的畢業作品是單幕歌劇《阿雷科》,這部作品深得柴可夫斯基的讚賞。柴可夫斯基相當期許拉赫曼尼諾夫,拉赫曼尼諾夫曾說:「柴可夫斯基對我這樣一個初出茅廬的年輕人完全沒有長輩的心態,將我當成他的同輩一般地講話。」後來,也是柴可夫斯基從中穿針引線,主動安排《阿雷科》在帝國劇院上演。拉赫曼尼諾夫回憶當時的情況,說道:「柴可夫斯基似乎深怕我不同意他的安排,很謹慎地問我,是否同意讓我這部作品與他某部歌劇一起上演。而且還將我與他兩人的照片都一起登在公演海報上,對任何作曲家來說,此舉簡直是最大的榮耀。」兩位不同代的音樂家身上其實有許多共同之處,他們都運用了傳統的音樂形式來表達俄羅斯情懷。事實上,柴可夫斯基也可能真的將拉赫曼尼諾夫當成他的接班人,所以對他悉心呵護。

意氣風發的拉赫曼尼諾夫
Rachmaninoff_17.jpg 

不過,拉赫曼尼諾夫的職業音樂家生涯發展地相當緩慢,在演奏之餘,他必須身兼教學工作才能維持生計。雖然在1892年發表了頗受歡迎的《升C小調前奏曲》,但好景不常,他不幸地遭遇到一次人生中重大的挫折。1895年拉赫曼尼諾夫發表了《第一號交響曲》,當這首樂曲於1897年在聖彼得堡進行首演時,由於指揮格拉祖諾夫(Alexander Glazunov)事先未曾多加練習,更在臨演出前酗酒導致演出失常,而使首演慘不忍賭。之後各報發表的樂評都對他嚴加批判,甚至指稱「拉赫曼尼諾夫的作品,是一件並不瞭解自己能力的作曲家之作品....就這一點來說,他將來不是成為音樂上的瘋子,就是成為布拉姆斯這類的人。」此外,俄國國民樂派的大師們包括林姆斯基、高沙可夫等人也都在報紙上發表文章嚴詞抨擊。

苦惱的拉赫曼尼諾夫
Rachmaninoff_36.jpg 

拉赫曼尼諾夫一向是個自我要求嚴格的人,很難忍受別人對他作品的批評。自從《第一號交響曲》首演失利,樂評給予他無情刻薄的評價,所有人也都異口同聲對它交相責難之際,使拉赫曼尼諾夫面對這樣嚴厲的打擊下完全喪失自信,幾乎一蹶不振,他甚至將失敗的過錯歸咎於自己缺乏創作才能所致。因此前後整整有三年的時間,他罹患精神耗弱,完全無法寫出任何音符,他說:「我覺得自己就像個中風的人一樣,喪失了使用頭腦與雙手的能力」。

就這樣,懷著對失敗的恐懼和對自己能力的懷疑,使拉赫曼尼諾夫無法再提筆從事正常的樂曲創作。大文豪托爾斯泰(Leo Nikolayevich Tolstoy /Лев Никола́евич Толсто́й)對於他的懷憂喪志,不禁搖頭太息地對他說︰「年輕人啊!你以為我的一生都如此的平順嗎?你以為我從來沒有任何煩惱、從來未曾躊躇不前、也不曾喪失自信嗎?你有沒有認真想過,所謂信念就是一種強大的能量。我們每個人都難免有一時的困頓,不過,這就是所謂的人生啊。請抬起頭來吧,勇敢地朝向你既定的目標繼續邁進吧!」

遭嚴厲打擊罹患精神耗弱的拉赫曼尼諾夫
Rachmaninoff_04_1897.jpg 

所幸,拉赫曼尼諾夫雖然不再作曲,但他並未遠離音樂,他的鋼琴演奏活動更未因此間斷,並且還跨足擔任樂團指揮,逐漸讓他在俄國樂壇有一席之地。特別是拉赫曼尼諾夫在1899年以鋼琴家兼指揮的身分前往倫敦,舉行個人作品音樂會,竟發現由於他的《升C小調前奏曲》也受到英國人的喜愛,因此他在倫敦已經相當出名。同一年為紀念普希金誕辰100週年在聖彼得堡再度上演歌劇《阿雷科》造成轟動,更使拉赫曼尼諾夫在國內外的音樂圈都享有越來越好的聲譽。


吉利爾斯演奏拉赫曼尼諾夫C小調前奏曲
Gilels plays Rachmaninoff Op. 3 No. 2 In C Sharp Minor




葛濟夫指揮演出拉赫曼尼諾夫《第一號交響曲》
Rachmaninov: Symphony No.1 (Mariinsky / Gergiev) 1/6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ourstring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