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tata_02s.jpg 

 

康塔塔(清唱劇,Cantata)是一種包括獨唱、重唱、合唱的聲樂套曲,一般包含一個以上的樂章,大都有管弦樂伴奏。

Cantata一字來自於義大利文Cantare,意為「歌唱」,後來英文與其他西方語文也繼續延伸使用這個字。嚴格來說,Cantata 是「演唱的歌曲」,與「演奏的歌曲」-Sonata (奏鳴曲)相對,因此Cantata與Sonata可分別用來指音樂的兩種形式,即聲樂和器樂。

一首典型的清唱劇往往以序曲或者合唱開頭,並以合唱結尾,中間穿插著帶有伴奏的宣敘調,獨唱或者重唱的詠嘆調以及不同規模的合唱。所以在清唱劇中不只有合唱,獨唱和重唱往往也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而宗教性的清唱劇一般比敘事性的神劇(Oratorio)規模來的小,內容則偏重抒情或論述。世俗清唱劇則包羅萬象。

Cantata_08.jpg 

16
世紀-17世紀:義大利


16世紀義大利音樂以聲樂為主,到了17世紀器樂開始崛起,並發展出奏鳴曲的形式,與之相對的聲樂表演形式也開始被稱為康塔塔(清唱劇)。

其實康塔塔(清唱劇)最早在義大利出現時,指的是一種單聲部或二聲部並帶有伴奏的世俗聲樂套曲,其中常有互相穿插並形成對比的朗誦式詠嘆調和宣敘調所共同組成,和牧歌一樣,主題是田園,愛情等等。這種義大利式的世俗清唱劇在風格上近似於後來的歌劇,純粹在音樂會上演出,早期都是獨唱的,以魯特琴或通奏低音伴奏,後來逐漸發展成多聲部的形式。這種一至兩個聲部的室內清唱劇,在17世紀中葉一直到18世紀後期,在義大利一直很受歡迎。後來基亞科莫‧卡里希米(
Giacomo Carissimi)將康塔塔發展為宗教神劇,結果讓康塔塔出現新的型態,搖身一變成為於宗教場合演出的宗教清唱劇。

基亞科莫‧卡里希米
Giacomo_Carissimi.jpg 

這一時期最著名的清唱劇作曲家莫過於義大利的皮特洛‧亞歷山大‧斯卡拉蒂(
Pietro Alessandro Gaspare Scarlatti),他主要的作品多為獨唱加低音伴奏的清唱劇,共有600首之多,此外還有獨唱和其他樂器組合的60餘首,以及一些兩聲部的室內清唱劇。

皮特洛‧亞歷山大‧斯卡拉蒂
Alessandro_Scarlatti.jpg 

17世紀-18世紀:德國


17世紀中葉,法國、德國與英國作曲家們都開始仿效而創作康塔塔,這時在為宗教性演出的清唱劇樂曲逐漸受到歡迎,樂曲品質也更加精緻。最突出的發展是在德國產生了德國式的宗教清唱劇。這種清唱劇一定程度上有別於義大利世俗和宗教清唱劇的發展型態,並且在巴哈的時代達到了最高峰。

德國的宗教清唱劇之所以能長足發展的主因,是馬丁‧路德推行宗教改革後所開創的眾讚歌的音樂傳統,眾讚歌在宗教性康塔塔的發展上起了關鍵性的作用。戴特希‧布克斯特胡德(
Dieterich Buxtehude)、約翰‧帕海貝爾(Johann Pachelbel)都曾經創作過此種類型的宗教清唱劇。

Cantata_04.jpg 

不過讓康塔塔發揚光大的還是非巴哈莫屬,他創作的宗教性康塔塔現存於世者有二百餘首,其他另有幾十首世俗性康塔塔。巴哈的早期宗教清唱劇,如按照更早的傳統,應稱為「經文歌」或「協奏曲」,其中合唱和重唱佔據主導地位,著名的代表有第4清唱劇《耶穌躺在枯骨堆中》(或譯作《基督背負死亡枷鎖》)。可以聽到巴哈使用了同名眾讚歌作為基礎,並將每一句歌詞都作為其中一個樂章的主題,進行變奏式演出。

巴哈在創作成熟期所寫的一百多首清唱劇,展示了德國式宗教清唱劇的幾種典型結構,在這些結構中,清唱劇的中段一般都是由包含對比主題的獨唱詠嘆調,宣敘調,重唱以及合唱所構成。大部分的清唱劇的首尾段落,會出現聖經當中的詞句或是眾讚歌作為歌詞的合唱,部分清唱劇結尾則使用所有會眾共同參與的眾贊合唱,還有一些清唱劇在開場合唱之前還有序曲。

巴哈的創作比起前人,更家突顯了獨唱在清唱劇中的角色,他大量使用獨唱的返始詠嘆調,甚至創作了獨唱清唱劇,例如第82清唱劇「我厭倦了」。眾讚歌在清唱劇中的作用也同樣重要。可以說,巴哈的創作是清唱劇的高峰,現在我們所能演奏傳唱的清唱劇主要也都是他的作品,儘管在他的時代,創作產量更多的喬治‧菲利普‧泰勒曼(
Georg Philipp Telemann),「就像別人寫一封信一樣輕易」的不停地創作過2000多首清唱劇,但是那些如同流水帳一般的作品,如今大多已被束之高閣,只是音樂史學者們和好奇的音樂愛好者的研究對象,很難在出現公開場合,迴響在人們的耳朵與心田間了。

Cantata_06.jpg 

19
世紀-20世紀:巴哈之後

19世紀之後,隨著樂隊規模的擴大,宗教題材的清唱劇與神劇的界限慢慢地變得越來越模糊,同時大量的世俗清唱劇出現,也大大豐富了清唱劇的創作題材和形式,讓界定清唱劇變得更加困難。

巴哈之後的著名清唱劇還有貝多芬的《悼念約瑟夫皇帝清唱劇》,巴托克‧貝拉·維克托‧亞諾什(
Bartók Béla Viktor János)的《世俗清唱劇》(Cantata Profana),卡爾‧奧夫(Carl Orff的《布蘭詩歌》(Carmina Burana英文為 Songs of Beuren)等等。

還有一些作品雖然叫做神劇,但也可以歸入清唱劇的範疇,例如威廉‧特納‧華爾頓(
William Turner Walton)於1931年根據聖經但以理書部份內容而創作的《伯沙撒王的宴會》;而另一些作品雖然名稱是清唱劇,但是卻不再符合巴哈為典範的清唱劇形式,例如史特拉汶斯基的《清唱劇》,他使用了兩位獨唱,女聲合唱和六件樂器。

Cantata_07.jpg 


Bach Cantata BWV 147. 1 “Heart and mouth and deed and life”
巴哈 第147清唱劇《以心、口、行與命》

 

Carl Orff, Carmina Burana
卡爾‧奧夫《布蘭詩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ourstring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