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h_1009.jpg 
這個月的【音月星】則是321出生的「音樂之父」巴哈囉,

 

約翰‧塞巴斯蒂安‧巴哈(Johann Sebastian Bach)是「對位法」音樂之集大成者,他所寫就的樂曲,規模之龐大一直為其他音樂家所難望其項背,因此巴哈可說是替今日的古典音樂打下最穩固基礎的大師,而且無論海頓、莫札特或貝多芬等人的音樂都源自於巴哈,因此被尊稱為「音樂之父」實不為過。

巴哈於1865年321出生於德國埃森納赫(Eisenach)。在17世紀時埃森納赫當地便將「巴哈」當成音樂家的代名詞,因為巴哈家族曾出過許多音樂家。巴哈的父親約翰‧安布羅修斯‧巴哈(Johann Ambrosius Bach)繼承傳統,也是音樂修養極佳的教堂管風琴師,在如此優良的環境下,巴哈自然而然也延續家族的音樂天分,非但如此,巴哈的兒子們後來也陸續成為傑出的音樂家。為了與家族中其他音樂家巴哈區別起見,一般也約翰‧塞巴斯蒂安‧巴哈稱為「大巴哈」。

Bach_1007_Birthplace.jpg 

巴哈顯然對自己家族歷代的音樂成就感到自豪,因為他自己就寫過一本名為《巴哈音樂家族的起源》的家譜,一直將家族血緣上溯到維特‧巴哈。書中寫道:「維特是匈牙利的麵包師傅,在16世紀時因為信仰路德教派遭迫害而被迫逃離。」又稱:「他從彈奏一架小西特琴中獲得最大的樂趣,甚至在走進磨坊時也不例外,一邊磨麵粉一邊彈琴。事實上,就是從維特‧巴哈開始,為家族播下了愛好音樂的種子。」當然,這恐怕是巴哈片面單純的想法,畢竟一邊磨麵粉一邊彈琴所製造出的混合聲響,大概只有古怪可言而不會太美妙..^ ^….而且後來學者們也發現,其實維特‧巴哈並不是匈牙利人,而是誕生於德國,雖曾遷居到匈牙利,卻又回到德國終老。

由於巴哈家族出現過許多優秀的音樂家,德國許多地方包括漢堡、柏林、德勒斯登、威瑪、萊比錫等地的音樂職務都曾被巴哈家族的人擔任過。但不幸的是巴哈在9歲時母親過世,10歲時父親又去世,父母雙亡的他與哥哥雅各便寄居於在奧爾多夫擔任管風琴師的長兄克里斯多福(Johann Christoph Bach)家裡,另方面也開始學習管風琴與古鋼琴。巴哈在奧爾多夫度過5年的時光,雖然有關這段時期的記載很少,但可以確定的是巴哈此時已經是一位相當優秀的管風琴手與鍵盤樂器樂手。而且還會彈奏小提琴,歌唱,甚至已開始作曲。到了15歲,他隻身北上呂納堡,進入一所對嗓音佳的男孩提供免費寄宿的學校,他在那裡認識了格奧爾格‧伯姆(Georg Böhm)-當時北德最出色的管風琴家。為了學習到更多音樂的技藝,他也經常跋涉到3百公里外的漢堡,聆聽過那時最傑出的管風琴家約翰‧亞當‧蘭肯(Johann Adam Reincken)的演奏。

Bach_1018.jpg 

1703
年,18歲的巴哈先後在當時威瑪的約翰‧安斯特公爵(Duke Johann Ernst)之宮廷以及安斯達特聖伯尼法斯教堂擔任管風琴手。巴哈本是在桑格豪森申請到管風琴手的職務,當時管風琴手的任命都需要通過公開甄選的過程,巴哈原已在眾多競爭者中勝出,但當地的公爵卻遲遲不肯任用巴哈。因此巴哈便轉到威瑪找到一個地位較低的職務,在安斯特的宮廷中擔任僕從樂手-這是一個地位低下的職務,所需的音樂才能並不高。幾個月後,巴哈另獲得到安斯達特聖伯尼法斯教堂擔任管風琴手的機會,不過巴哈在那裡並不愉快,先是涉入一場鬥毆而遭訓斥,又與唱詩班的學生們相處不佳,因此被主事者告知他的工作情況難以令人滿意。1707年夏季,巴哈再度轉到穆爾豪森的聖布拉修士教堂繼續擔任管風琴手的職務。那年秋季便與遠房堂妹瑪莉(Maria Barbara Bach)結了婚。但巴哈在此地仍未受到多少支持,因為教堂的祭司是個虔信派教徒,反對在教堂裡出現過於複雜的音樂,同時教會的會眾也相當保守。因此到了隔年,當他接到前往威瑪擔任宮廷管風琴樂師的邀請時,就毫不遲疑的接受了。

從那時起,23歲的巴哈開始進入了他一生中最光榮的三個時期-也就是威瑪時期(Weimar, 1708-1717),科騰時期(Köthen , 1717-1723)與萊比錫時期(Leipzig , 1723-1750)。


Rostropovich - Bach Cello Suite No.1 – Allemande
羅斯托波維奇 演奏
巴哈無伴奏大提琴組曲No.1阿勒曼舞曲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ourstring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