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頓090302.jpg

法蘭茲‧約瑟夫‧海頓,升F小調第45號交響曲"告別" (1772)

Franz Joseph Haydn, Symphony no. 45 in F sharp minor, "Farewell"


「交響曲之父」法蘭茲‧約瑟夫‧海頓(
Franz Joseph Haydn, 1732-1809),是個溫和開朗,待人和藹,極懂幽默的人,受到當時所有的人的尊敬,因此也以「海頓爸爸」的暱稱聞名於世。他的音樂也溫潤純真,讓人充分感受到和煦與溫暖,他的成就主要中在交響曲的創作上,出於其手的交響曲竟高達104闕之多。


海頓在
1759年完成第一首交響曲,時年甫27歲。但創作的高峰卻是在擔任匈牙利貴族艾斯特哈斯基(Esterházy)公爵府樂長的三十年間,發揮了偉大的才華,寫出不少膾炙人口的交響曲、室內樂、歌劇,以及宗教音樂作品。


在他的交響曲中,有許多都充滿了故事和傳奇,例如第
45號交響曲,就是在1772年的夏天於度假勝地所產生的。


那年夏季,艾斯特哈斯基公爵如同往年一樣,舉家前往風光明媚的諾西特拉湖畔的行館避暑,當然為了解除旅途與假期的煩悶,公爵府的樂隊也需隨行而去。不過,這年夏天公爵的心情似乎特別好,在此地流連許多個月,還絲毫沒有離開行館回到維也納的意思。雖然公爵樂不思蜀,一起隨行的奴僕與樂手,卻紛紛思念起已經離開許久的家庭和妻兒。但即使歸心似箭,卻無人敢向公爵進言,勸他及早打道回府。


身為樂長的海頓,察覺到浮動不安的情緒正在滋長,認為不替大家想想辦法也是不行,於是靈機一動,想到一個向公爵陳訴心情的好方法。


他向公爵報告,新譜成一首特別的曲子,想在音樂會上親自獻給公爵。公爵一聽大樂,迫不及待的約集大批賓客和隨從,在當晚前往大廳聆賞。


由於是在夜間舉行,演奏會的舞台上,樂手的譜架前都點燃一根根的蠟燭,藉著微弱的燭光照亮樂譜,讓演出能順利進行。一開始,首先是具有海頓獨色的序曲,繼起的是輕快的第一樂章,接著是徐緩的第二樂章,然後是明朗的第三樂章,一章接一章的演出,讓滿心期待的公爵深感狐疑。


「奇怪,海頓不是說今天的曲子將是完全迴異於往常的新穎交響曲嗎?怎麼感受不到有何特殊之處呢?」公爵漸感失望,轉而無奈與不滿。


就在第四樂章登場之後,竟出現一片寂寞悲沈的曲風,與完海頓過去的作品完全不同。只聽到曲調逐漸低緩下來,忽然間第一雙簧管與第二小號的樂手闔上樂譜,吹熄蠟燭,然後抱著樂器退出舞台。公爵與在場的聽眾都大吃一驚,然而舞台上的樂手卻滿臉憂戚,讓感傷的氣氛更增添幾許。


緊接著低音管也以同樣的方式退場,然後是第二雙簧管與第一小號,低音提琴,大提琴,中提琴,小提琴等也一個接一個的下去,最後僅剩兩個負責第一小提琴的樂手靜靜地拉完最後的演奏,就在此時,舞台上僅餘的燭光也隨之熄滅。全場昏暗,寂滅無聲。聽眾一時驚愕的完全不知道演出已結束,連鼓掌都忘記了。


雖然聽眾議論紛紛,但聰明如公爵,怎會不明白海頓想在這首交響曲中傳達的心意。到了第二天早上,他就宣布避暑結束,全體一起回到維也納。


這首交響曲,就是至今仍為世人傳頌的「告別交響曲」,也可說是海頓早年極具代表性的傑作之一。


今年適逢海頓辭世200週年,所以在今年維也納新年音樂會的最後,也特別演奏了此首「告別」交響曲的第四樂章,代表告別在金融海嘯中舉世不安的2008年。在這次演出中,也比照當年海頓的宮廷樂隊演出方式,當演奏到後半段的慢板時,由樂手一個一個分別離席,配合輕鬆逗趣的動作和表情,加上指揮丹尼爾
巴倫波英(Daniel Barenboim)焦急不安的神態,讓聽眾哄堂大笑,在愉悅的歡笑聲中揮別陰霾,迎接嶄新的一年到來。

 

 

 Joseph Haydn - Sinfonie Nr. 45 in fis-Moll, "Abschiedssinfonie" 2009 concert: Wiener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ourstring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