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鱒魚》(Die Forelle)原本是一首詩,由德國18世紀的詩人舒巴特所作,他因為政治因素遭當局囚禁達10年之久,在牢獄中為了表達出對於自由的渴望,而寫了《鱒魚》表達心跡。舒伯特則是在1817年,甫滿20歲時就將這首詩譜成歌曲《鱒魚》,而在1819年更將《鱒魚》予以變奏處理而譜寫成共有五個樂章的「鋼琴五重奏」。

歌曲《鱒魚》分為三段:第一段歌詞敘述在清澈的小溪中,鱒魚來回悠遊的樣子。第二段突然出現了一個漁夫,雖然讓旁觀的人擔憂魚兒被捕,但因為河水清澈,魚兒不可能就此上鉤。所以魚兒,溪水,漁夫及旁觀者,在前兩段歌詞中並未發生變化,舒伯特也以相同的曲調描繪類似的場景。但到第三段時,歌詞起了戲劇性的變化,不耐久候的漁夫終於攪濁了溪水,當旁觀者出言咒罵他時,不幸的鱒魚已被釣起,曲調表現出哀傷。最後魚兒被捕,漁夫也走了,唯有旁觀者留在原地唏噓不已,大自然再度恢復原有的寧靜。

|而《鱒魚》五重奏更是舒伯特最受歡迎的室內樂作品之一。《鱒魚》與眾不同的地方,是一般的作品通常只有四個樂章,但它卻多了一個。這首「五重奏」由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低音大提琴及鋼琴共同組成,也是樂界第一首用此種樂器組合的重要作品。

關於《鱒魚》五重奏的出現,有個流傳極廣的故事。原來舒伯特與歌唱家好友福格在1819那年,一起回到福格的家鄉-位於奧地利北部的小城舒爾泰避暑,同時也利用旅行四處演奏。舒爾泰地方雖小,卻讓舒伯特留下美好印象,據說舒伯特稱讚此地是「美不勝收、難以置信的佳境。」舒伯特有這種感想,大半與他在此地極受歡迎有關。原來舒爾泰有個名為鮑嘉納的礦坑主,喜好蒐羅各式樂器,自己也極愛好演奏大提琴,平日總是召集城內喜好音樂的人士在家中演出自娛。這些人對舒伯特的來訪特別感到興奮,尤其是鮑嘉納,他對舒伯特之前所寫的歌曲《鱒魚》早就愛不釋手,於是央請舒伯特為他們將歌曲重新改編,鋼琴五重奏的《鱒魚》就這樣誕生了,而初次演出,當然也是在鮑嘉納家中舉行。不過事實真否如此?可就無從查考了。

鋼琴五重奏的《鱒魚》一開始出現強力的和弦和響亮的鋼琴聲,這是第一樂章(A大調,活潑的快板,4/4拍子,)的開始。接著帶入節奏自由的旋律,以及鋼琴的跳動樂句。接著是幾個新的旋律彼此交替出現,以突然的變調方法來表現出流水淙淙的情境。

第二樂章
(F大調,行板,3/4拍子)由兩部分組成,各有三段,是較柔和、優美而徐緩的抒情樂章。巧妙的變調和較活潑的第二部分,勾勒出鱒魚活潑悠游的生動情境。

第三樂章
(詼諧曲,A大調,急板,3/4拍子)有力而輕快,鋼琴聲穿越其他四種弦樂器,活潑的速度一如舒伯特的巧思。再來是一段三重奏,由小提琴與中提琴回應鋼琴的旋律,然後弦樂一起加入合奏,以開頭樂段的再現部作結束。

第四樂章
(主題與變奏曲,D大調,小行板,2/4拍子)取自舒伯特的歌曲《鱒魚》。一開始以弦樂奏出主題,再用鋼琴與弦樂通過一些顫音輪替重複演奏。隨後的變奏先由鋼琴滑奏,穿插較富變化的中段,以及一段讓人感到親切的大提琴來獨奏。同時主題一再重現,而隨著樂曲的進行,我們似乎看到鱒魚悠然嬉戲於淙淙流水之間。

最後第五樂章,(A大調,適度的快板,2/4拍子)正如同第一樂章,優美的旋律接連出現,將這首輕快的樂曲帶入一個生氣蓬勃的氣氛中,最後在自然的情境下結束。

以下,就來欣賞五重奏演出與歌曲演唱有什麼不同吧。

弦樂五重奏版




歌曲演唱版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ourstring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