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前篇文章讓大家欣賞了李斯特改編自帕格尼尼原曲的《鐘》,是不是有種置身於歐洲古城鎮,遠近教堂的大小鐘聲縈繞耳際,令人心神為之清爽的優美感受呢?是的!音樂擁有的無限想像對人的怡情作用就是這麼深遠。不過問題是,擅長鋼琴的李斯特,為什麼會鍾情於小提琴鬼才帕格尼尼的小提琴作品並加以改編成鋼琴曲呢?這中間其實有一段不足為外人道的秘辛…。



與其他大部分自小在困苦環境中成長音樂家不同,李斯特的家境還算不錯,又是獨子,所以在父親的培養與貴族的資助下,年僅9歲的李斯特就出國到維也納、巴黎等地深造,13歲就以獨奏會暴得大名,成為各地爭相邀請演出的對象。然而這種情況並沒有維持多久,因為李斯特17歲時父親就過世了,從此便需負起養家餬口與侍奉母親的責任,但客居的巴黎生活費昂貴,為了維持一家的日常生活,在演奏會之外,只能靠教授鋼琴增加收入。

當然啦!未滿20歲的李斯特聲名遠播,加上他過人的才氣與出眾的容貌,特別容易吸引年輕學子與女性前來接受他的教導,因此學生並不算少。只是,來學琴的女生與婦女,也不是每個都真的想學好鋼琴,當中有些人只是慕名而來,或根本「醉婦之意不在酒」,為的只是想多親近親近李斯特,還有些貴族熟女自恃身分高人一等,更難免動口動手又動腳,吃吃李斯特嫩豆腐什麼的,讓李斯特苦不堪言,只能勸慰自己好歹看在學費的份上,百般忍耐了。

幸好在他的這些成材或不成材的學生中,有一位名為嘉洛琳‧艾利克的少女,清麗貌美,氣質特出,是某位高官的千金,而與其他女生不同的是,她還滿認真學鋼琴,(至少不會每次都言不及義自以為是的百般挑逗外加搞曖昧,或要他幫忙按摩按摩小手之類的,哈!)讓整天周旋在一堆庸才與女狼之間,挫折感很深的李斯特備受感動。而在多次授課之後,年輕的李斯特與嘉洛琳兩人之間也有了一種淡淡的情愫。這層若有似無的戀情也成了李斯特在生活重擔下的唯一精神寄託。未料天有不測風雲,不久之後嘉洛琳的母親突然病逝,在家庭的壓力下,嘉洛琳被迫嫁作他人婦,並移居遠方,從此失去蹤影。(咦!怎麼很像瓊瑤阿姨的小說情節哩?)

這件事讓情竇初開的李斯特很受傷,原來的愛戀與心情寄託皆全盤落空,於是乎一蹶不振,所有的教學與演出工作都因此停頓,自此閉門謝客,深居簡出,與所有的朋友都不再聯絡,甚至有傳聞說李斯特已經離開巴黎,永遠都不再回來了。(幸好那時狗仔隊還不流行,也沒有那麼多電視台作衛星連線,要不然一定有十幾台SNG轉播車外加一大群不相干的人守候在李斯特家門口,隨時等著問他什麼時候去跳樓!!)但其實李斯特一直躲在家中療治情傷,不是終日抱著書苦讀,~唉!簡直苦上加苦~(>_<)~就是悄悄溜出去到附近的教堂中獨自祈禱或冥思。誠所謂哀莫大於心死,失去愛情的李斯特,就如同枯萎的薔薇一般,已無心在音樂和鋼琴上繼續發展下去了。

不過,俗諺說:「當上帝為你關上一道門,就必定為你開一扇窗。」這句話可一點都沒錯。就在這時,有一天頭頂便帽,臉戴大墨鏡,全身上下也包得密密麻麻厚厚實實(咦!這身裝扮好像比較像偵探還是間諜吧?)又鬼鬼祟祟潛行去祈禱的李斯特在從教堂步行回家的路上,在街頭無意間看到一張海報,原來是有小提琴鬼才之稱的帕格尼尼將要舉辦演奏會。李斯特早已風聞帕格尼尼驚人的小提琴演出,不過個性自負又鐵齒的他一直不相信真有這麼一回事,但禁不起心中的好奇心驅策,他也買票前去觀賞帕格尼尼的演出。


帕格尼尼

舞台上的布幕拉起,一個清瘦、黧黑、還微駝著背的人走了出來,駭人的外貌實在叫人不得不退避三舍。嚇了一大跳的觀眾還以為走錯地方,誤走到上演《鐘樓怪人》的劇院來了。但萬萬沒想到那個讓人不敢恭維的人,竟然就是帕格尼尼。正在大夥兒都大失所望,正鼓譟著準備要到門口去退票的時候,琴弓觸及琴弦,一剎那間,所有的人都為傳來的樂音而為之心頭一震,連李斯特也被迷惑住了,因為舞台上的演奏,根本不是一個人類所能辦到的。李斯特摒住氣息,凝神細聽,簡直渾然忘我,不知身在何處,於是他不禁喃喃自語:「那不是凡人之子啊,只有魔鬼才能演奏出這樣的音樂!」帕格尼尼的演出不僅技巧高超,出神入化,樂音更牽繫著觀眾的情緒起落,這不就是音樂家夢寐以求的最高境界嗎?李斯特如夢初醒,失戀之苦頓時拋到九霄雲外,頓時失聲高喊:「我要做鋼琴上的帕格尼尼!」(然後,李斯特有沒有因為鬼吼鬼叫被當成瘋狂的觀眾而遭綑綁丟出音樂廳外?遍查史料的結果並無記載,因此難以奉告….)

由於李斯特為帕格尼尼的演出傾倒,並且從中找到重新振作的動力。於是揮別已然消逝的愛情,選擇走自己的路而不再留戀過去的他,除了再次站上舞台散發光芒,次年(1832)更完成一首《根據帕格尼尼的〈鐘〉所改編的華麗大幻想曲》,當中所指的〈鐘〉就是帕格尼尼所作的《小提琴協奏曲第二號》的第三樂章。到了1838年,李斯特27歲的時候,正式發表改編自帕格尼尼的隨想曲作品-《帕格尼尼超技練習曲》六首,並在巴黎出版問世,這部練習曲是由帕格尼尼所寫的《隨想曲》廿四首之中的五首,以及前述的《小提琴協奏曲第二號》的第三樂章加以改編完成。13年後的1851年,經過修訂的版本重新定名為《帕格尼尼練習曲》且在來比錫重新發行,這也就是今日最常聽見的演出版本。在《帕格尼尼練習曲》幾首樂曲裡,自然以第三曲《鐘》最受歡迎,在演奏中似乎可聽聞或近或遠、或大或小的鐘聲飄盪,餘音嫋嫋,繞樑三日而不絕,比起帕格尼尼的小提琴演出原版作品,更具豐富的音調與明亮的色彩。所以也是今日鋼琴家炫耀超高技巧不可或缺的名曲,而且通常會擺在encore,為演出劃下最完美的句點。

青年李斯特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ourstring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