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李斯特(Franz Liszt,1811-1886)是匈牙利的音樂奇才,但是在18世紀的歐洲音樂界,他卻是個重要的關鍵人物,因為從貝多芬(1770-1827)以降到布拉姆斯(1833-1897)這一大段時期的的主要音樂家都曾和他打過交道,並對許多音樂家的生涯發揮過重要作用。特別在對待年輕的音樂家時,李斯特不但慷慨大方,而且主動付出時間和精力,提攜他們出人頭地,像是之前提過的布拉姆斯,以及白遼士、蕭邦與華格納等人都曾受過李斯特的義助,因此他才獲得「音樂界青年才俊的伯樂」的美稱。



李斯特這種主動助人的舉動,絕非企圖博取美名而故意做作,而是出於追求美好與不拘小節的天性,因此他散發出的熱情和光芒,不但曾影響其他音樂家,也讓當時的觀眾為之傾倒。加上他不落俗套又不自我設限,在演出時不時有即興之舉與創新做法,當時歐洲各國的貴婦與女性觀眾們,莫不為之瘋狂。其盛況實不下於今日廣受亞洲師奶們熱愛的南韓巨星裴勇俊或十年前香港劉德華、黎明、張學友與郭富成等四大天王,堪稱十九世紀的「師奶殺手」而不為過。

從外表來看,李斯特就擁有比其他音樂家更受人注目的條件,可說得到上帝無比的寵愛-高挑的身材、英俊的外表、獨特的魅力、長指纖纖的雙手,優雅的舉止,強大的爆發力、超強的琴技、前所未有的宏亮聲響,還帶有一些稍嫌投機的本事,種種特質都迎合了觀眾的需要。既讓人感覺他和藹可親,但又不時感受到他內心高深莫測。這樣的外表搭配他技巧變幻莫測的高深琴技,自然有強烈吸引異性的本能。曾是他情人的瑪莉‧達古伯爵夫人就曾如此回憶過她對李斯特的第一印象:「身材高挑碩長,臉色蒼白,湛藍的雙眼中閃爍著稍縱即逝的靈光,就像陽光照射下的燦爛浪花,步伐猶疑,似乎不是踩在地上,而是在地面滑動,表情漫無所謂,又帶著一絲令人憐惜的心神不寧。」


事實上除了外表,李斯特具開創性的過人演出或許才是吸引眾人的關鍵之處。他不墨守成規的個性,使他有機會徹底革新演出藝術。在他之前,音樂家的演出有一定的程序步驟,而且在地位上常從屬於王宮貴族,較類似於「高級奴僕」的角色,甚至出入豪宅演出也不能大方從正門進入,只能走僕役專用的通道。所以通常被視為「藝匠」,而非具有獨特性格的「藝術家」。

但是李斯特這個愛玩耍,堪稱為鋼琴英雄的人,卻使他的觀眾目瞪口呆,魂不守舍,所有的舊規矩通通被李斯特一舉打破。在面對王宮貴族之際,他豪無畏懼,如果他認為自己的地位不能受到與其他賓客平等的對待,他根本就拒絕演出。同時他也首創了獨奏會的演出形式,僅靠他自己一個人演出全場,卻比其他音樂家的共同演出更轟動。在演出時他也不將鋼琴照舊慣例擺放,而是以側放的方式置在舞台上,以便可以讓觀眾欣賞他演奏時誇張的側影。如果有可能,他還會在舞台上面對面放置兩架鋼琴,然後在演出中不斷交替使用,這樣所有在場的觀眾全都能看到他有如神助的鋼琴炫技。又如過去音樂家的演出只是中規中矩地以手腕和手指在琴鍵上移動,不過李斯特卻首先以全身的力量,特別是強調胳臂和肩膀的誇張動作,來牽引觀眾的情緒。最讓人心動的是,李斯特還會精選一些觀眾-通常以貴族女性居多,請他們在舞台後方以半圓形圍坐在他身邊,李斯特一邊演出,一邊還不時親切的與他們相互交談幾句,撩挑他們的情緒。這些做法,讓所有的觀眾-不僅女性,也包括男性在內,都為觀賞他的演出而心情激動。

李斯特的演出引發的觀眾熱情迴響,讓那時的文人們頗不以為然,為此提出批評者也不少,像德國名詩人海涅就特別造出一個新詞「李斯特狂熱症」來加以形容那種「具傳染性的病態徵候」,更以「當代最幼稚的無知小童」來形容李斯特誇張的演出。

然而,這些評斷完全無法改變李斯特受歡迎、受追隨、受崇拜的事實-尤其是女性,瘋狂的場面不時發生,那些敏感的女性觀眾要嘛一見到李斯特就昏倒在地,不然就是互相爭奪李斯特隨性丟在舞台上的手套。這個情景雖然在當代的迷妹迷姊間,早已不算是什麼誇張的舉動,但是各位想想,李斯特那時候可還是十九世紀,雖然浪漫主義已然興起,但是他能帶動異性觀眾的激烈熱情反應,簡直所向披靡,橫掃全歐與美國,不能不說是開風氣之先,因此稱他為全世界首批「師奶殺手」之一其實一點也不為過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ourstring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